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2-07-02
类型:pdf
大小:1.20 MB
页数:161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人教版数学课件 > 四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4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3、在认数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受。第一课时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课本第2~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关系。2、理解、掌握我国计数习惯。1\n3、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4、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在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教学重点: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教学媒体:计数器、小卡片、表格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如:学校里共有多少名学生?你家里没月收入大约是多少元?一年的收入大约有多少元?2、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教师板书:25000老师:这是一个存折里显示的存款,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里有多少存款?这个数是几位数?(五位数)各个数位的名称是什么?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25000……万千百十个位位位位位→数位……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2\n老师:以上所说的到的是我们过去学过的知识─万以内的数,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更大的数─亿以内数的认识。2、介绍主题图。老师:2000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老师提供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请同学们看看这几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人口数据。投影出示:(教科书第2页主题图)看了这些数据,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的?3、教学例1教师:从同学们刚才尝试读数中,我们明白要想正确地读出这些大数,应该先了解掌握这些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些知识点。投影出示例1图:老师:19612368这个数有多大呢?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器上遮去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一千一千地数,数到10个一千。老师:10个一千是多少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满10向前一位进1,得出结果。)3\n教师用计数器表示:一万一万地数,数到10个一万。老师:10个一万是多少?(在计数器上显示“十万”)③同样方法认识百万、千万。④认识亿的计数单位。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认识数级.引导学生观察数位及计数单位的排列规律.学生回答探讨结果,并在自己的数位顺序表中填出新学习的数位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进一步向学生说明: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为一级.最低一级是个级.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个级左边一级是万级,万级左边一级是亿级,并填写完整.认识“数值”三、巩固练习1、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4\n级划分的认识.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四、课堂总评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课题: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二)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课本第5页的第2及”做一做”,第8页练习一的第2~5题)教学目标: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教学重点: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教学难点:级中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媒体:实物投影、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数位顺序表知识.让学生回答下列几个问题:从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几位是千万位?5\n个级含哪些数位?万级含哪些数位?万级中各个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个级的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怎么读:400020081051203025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体会?二、学习新知1、教学例2。投影出示数位表: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然后对照数位写上数字.个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万级的数的读法.写出24960000.先让学生尝试读法比较24960000和2496在数位上的区别。24960000含两级的数,其中的”2496”在万级,”0000”在个级,2496是个级上的数。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说说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6表示6个万9表示90个万4表示400个万2表示2000个万6\n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并在黑板上写出(或电脑显示)这个数的读法。讨论:2496与26960000读法的联系与区别。二千四百九十六┆二千四百九十六┆万联系:“2496”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二千四百九十六。区别: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1”,读数时就不读这个1。即时训练.读一读: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小结:首先要先明确万级上的各数(可以画出分级线);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两级的数的读法.写出6407000.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都是含两级的数.不同点:6407000个级上有7000;24960000个级上是0.老师;万级,个级上都有具体的数字该怎么读?先让学生尝试读一读,然后有教师总结说明;先读万级上的数(多少万)再读个级上的数.板书:640┆7000读作:六百四十万七千.(万级上的数是”640”,就按照个级来读─六百四十,在添上”万”字,然后再接着读个级上的数.)7\n小结: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着读个级上的数.即时训练.读一读:1205000235870018006500256050每级中见有0的数的读法.写出85000300讨论,尝试读法.要求按读数的步骤进行;分别:8500┆0300读万级的数:八千五百万读个级的数.启发: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正确读法:八千五百万零三百.即时训练.读一读:243080023000050通过练习,使学生懂得每级中间有0(不管是连续两个0,或是3个0)的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有0的不读零.三、巩固练习.1、课文第5页的”做一做”2、课文第8页第2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不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的读法不同。3、练习一的第3-5题。8\n第3题呈现了一个情境:小组同学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面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先哲合适的读数方法。第4题呈现三幅北京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正确地读出图下面的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亿的内数读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读数的能力。四、课堂总结。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体会和总结含两级的数的读法:先读万级的数,在读个数的数.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联系两个0或着三个0的只读一个零),没级末尾的0不读.第三课时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课文第6页的例3、第7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中的第6~8题)教学目标:1.掌握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难点:掌握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教学重点: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教学过程:9\n一、旧知铺垫1、亿以内数的读法.(1)先要求学生读出下面各题的数.3200012000001050000300800004050000018640010864001008600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发.2、万以内的数的写法.(1)出示9650,学生读:九千六百五十擦去”9650”,让学生根据”九千六百五十”写数.(2)出示”7080”,学生读:七千零八十”.擦去”7080”,让学生根据”七千零八十”写数(3)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写法体会.学生可能回答:从高位写起,那一位上是几就写几,那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就写0占位.要注意含有0的数的写法.二.讲授新课1、导入新知,揭示课题.老师:刚才我们写的几个数,都是万以内的数的写法.同学们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谈到了写数的体会,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很好!这10\n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写数很有帮助.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亿以内数的写法.2、教学例3.投影出示: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手拉手活动.尝试写六千八百五十万.(对照数位顺序表)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含两级的数的写法.如:六千八百五十万含有几级的数?(两级)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读数时有”万”字)万级数位上是多少?个级的数是多少?写数步骤:先出示数位顺序表.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写万级上的数.问:六千八百五十万,写在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生:6850.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6850写个级上的数.问:个级数位上有没有数?(没有)没有数怎么办?(用0表示或用0占位)11\n如果不写0,就剩下”6850”性不行?为什么?板书:(对照数位顺序表)在6850后面写上”0000”,即68500000.读一读.同样,把68500000分级,在读做:六千八百五十万,然后和原来的读数(原题目)进行比较,检验.显示: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让学生尝试写数;引导启发:含有几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个级上的数字是多少?与上一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要注意什么?(同样,这也是含两级的数,万级上的数字是”3080”,个级上的数字是”0000”.在写数时要注意:万级上的“零”要用0表示,个级数位上要用0占位.)写一写: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同样,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让学生学出这两个数;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检验;提出存在的问题,有同学或来势来讲解;全班交流,板书正确写法: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写作:15693000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6723112看数读一读.三、巩固练习12\n1.课文第7页”做一做”(1)由学生独立完成,请4位同学上台板演(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全班校对.2.课文第7页:“你知道吗?”介绍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对学生形成数感,感受数字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3、练习一的第6题的一、二排第6题“看计数器写数”要求学生对照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看珠子写数2、练习一的第7题,本题没有数位表来支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数位线或数位格来代替,逐步过度到直接写出.四、练习一的第6题的第三排五、总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四课时课题:练习课练习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熟练地读,写亿以内的数.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13\n问题的策略的意识.3.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树的读,写法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媒体:数位顺序表、实物投影练习过程:一.基础练习1.对照顺序表,回答.]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_____105┆0000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2300┆0000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234┆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___“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14\n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1020┆0800这个数读作__________.2.写出下面各数.六千三百二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2.练习一中的第12题.要求:(1)先读一读:13090034,96000000,860100,13909000(2)写一写:九千六百万一千三百九十万九千八十六万零一百一千三百零九万零三十四(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线?说出你的策略.二.专项练习1.不对照数位顺序表直接写出下面各数.(1)一百五十万三千①由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度到直接写数.如: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万级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15\n确每级含有死个数位.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10250600/万级个级(3)写一写:一千零八万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二百万零六十三2.课本练习一中的第14题: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3)让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3.课本练习一中第9题.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2)引导练习.比如第(1)小题.提出问题:最高位是什么位?(对照数位顺序表)百万位上写什么数字?十万位上写什么数字?千位上写什么数字?其余各个位写什么数字?(3)第(2)(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4)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三.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一的第10.12.13.15题.第10题呈现了一个读,写数的实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16\n数.教材这样设计题目的目的既可使学生感到有趣,也为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并组织开展活动.第11题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读,写其中的数.图片的内容可使学生了解有关知识,扩大视野.第15题是判断题,同过呈现的4个数据让学生说出是否合理,不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而且训练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四、练习课本练习一的第11题五、总评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五课时课题:比较大数的大小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课文第13页的例4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比较两(或两个以上)大数的大小2.通过探索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7\n多个(两个以上)大数的比较.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较大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读出下面各数.3280023000812300803200000要求:1.题目用课件逐一出示;2.学生看数后,读数(每小题可请1.2位学生来读);3.课件出示每一题读法;4.全班对照数字,齐读一遍.二.讲授新课.1.对照数位顺序表,读数并回答问题.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4000004000000(1)读一读:400000读作四十万4000000读坐四百万18\n(2)回答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十万)百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表示4个百万)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示的大小一样吗?(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4)想一想:如果去掉数位顺序表,你能否一下看出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你怎么想的?学生可能说:从数位的比较可以容易看出谁大谁小,一个是七位数,一个是六位数,七位数大雨六位数.这种想法很好,也很正确,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比一比700000和60000009999和1111112.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紧接着出示:6500000和5600000问: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那么,又是哪个大哪个小呢?生:6500000大雨5600000.问: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读数.根据数位顺序得出六百五十万大雨五百六十万.(两个数的最高位都在百万位,一个是6,一个是5,6个百万大雨5个百万.)引导探索:可是5600000中的第2个数字是6.而6500000的第2个数字是5,6比5大.我说5600000大雨6500000行不性?为什么?19\n(对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判断,很容易说出理由.老师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概括出位数相同时,两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规律.)启发: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生:位数相同时,看最高位(学生可能会表达成”第一位”,教师要予以改正.)最高位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最高位数字小的,这个数就小.紧接着,教师再出示:3306558和3380000问:那个大,那个小?你又是怎么比较的?等学生争取回答结果并说出比较方法后,老师再问,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应到学生概括出:最高位上数字相同,就看后一位数字,后一位又相同,就看再后一位的数字,这一数位上的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反之亦反.3.教学例4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先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的位置;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2)问:你去过这些省吗?看到了什么?给同学做个简单介绍.(学生知道什么就讲什么)(3)幻灯出示各地区特点的形象图片,教师先对这些文化名胜作简单介绍,然后再呈现各省的面积数.20\n(4)让学生正确地读出这些数.(5)随意选取两个省份的面积数进行比较.如:黑龙江:454800内蒙古:1100000.经过以上的基本题练习,学生根据位数多数字大,位数少的数字小,很容易得出结果.这时再要求学生用”>”号表示,得1100000>454800又如比较:西藏:1210000和新疆1660000.学生根据,位数相同,从最高我诶开始比较,也很容易得出结果.1210000<1660000(6)引导归纳大数的比较方法.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比位数少的数大;饿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一位一位地往后看,哪为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7)同桌合作,强化练习.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省份中随意选取两个省份,比较它们的面积数,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多个数的大小比较.提出问题:根据面积大下,将这六个省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请排一排.(1)让学生尝试排列(2)让学生分组交流,校对排列结果,并说说各自的比较方法,过程.(3)引导概括比较方法.21\n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七位数的有:110000012100001660000六位数的有:454800720000485000位数相同的:从最高位开始比较,先出现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三个七位数中,那个最大?那个最小?你是怎么比较的?提问学生回答比较方法,过程,引导全体学生明白比较方法.①随意选取两个数比较大小;②将较大的数再与第三个数比较,得出最大的数;③然后再比较另外两个数,得出第二与最小的数.七位数:1660000>1210000>1100000六位数:720000>485000>454800正确排列:1660000>1210000>1100000>720000>485000>454800三.课堂活动课文第13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根据每组树的位数情况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文练习二的第1.2题.这两题是配合”比较大小”安排的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2题是联系比较死个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22\n序排列.联系完成后,可以安排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及过程,看看哪一种方式简便,哪一种便于比较数的大小.第六课课题:大数的改写教学内容:大数的改写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的改写整万的数.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做范围的近似数.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教学过程:旧知铺垫出示下面各题1、写出下面各数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写作:二百零四万五千写作23\n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写作五千八百万零七百吨写作三百六十四万八千个写作写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幻灯补充正确写数.2、读一读下面各数.2000000读作3500000读作10200000读作86000000读作学生读数完成后,教师板书补充读数.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5(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如图: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24\n像200003500001000000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像200353560001000005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学生明确了整万数与非整万数后,不仅对改写以”万”坐单位的数有帮助而且对将非整万数”四舍五入”到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做了铺垫.)(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位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4)改写.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个”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30000018000000学生独立改成.老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2、教学例6.(1)投影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25\n(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怎样把这两个数改为整万的数?(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数是相等的,只能用”=”)(6)想一想:怎么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在逐步引导.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②看万位右边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389000≈1390000③再把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26\n板书:1390000=139万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陪.(7)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13285431209000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写上”≈”如:1264008≈126万1328543≈133万三、巩固练习.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通过联系,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掌握新知;一方面回忆过去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联系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3、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第3题的素材介绍了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改写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大数的比较,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混合练习。第4题是关于近似数的练习,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对比,区分联系,体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准确数,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近似数,使27\n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第5题是关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个省份的人口数.让学生求出这些数的近似诉,并提示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其他地区的人口数.同时还介绍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的知识.第6题是大数的大小比较,是对上一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第7题是让学会练习将大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对于题目中出现了亿以上的数,对改写不会增加难度。第8题是先写数,然后再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就是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四、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数的产生第一课时课题:数的产生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教学要求: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28\n教学重点:数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教学数的产生1.复习。(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4000450045304532206020062.教学数的产生。(1)自然数的产生。(2)说明数的产生。3.教学自然数。(1)说明自然数。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追问:哪些数是整数?29\n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1.教学计数单位。(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l?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个30\n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三、教学数位顺序表1.讲解数位。(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262531331\n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2.教学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顺序。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2)认识数级。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4)做“练一练”。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32\n3248143248126324841263248(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4253643625382345673214561732150(3)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26300420632451230432512072462130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34002603400623054000四、小结和练习第二课时课题: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21页。教学目标: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教学过程:学前准备33\n1、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学生口答。2、投影出示:(1)、10个亿();10个十亿是()十个百亿是()(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7690000、7002000探究新知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2、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问:九千万加一千万是多少?千万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板书:十亿、百亿、千亿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3、教学例1(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34\n系?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内容: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认识算盘,了解珠算的计算方法。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学重点:介绍数字键和运算键教学难点:键盘操作与显示的关系。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谈话。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当你们同家人在那买了生活和学习用品后,兴高采烈地去结帐时,结帐处的阿姨是怎样给你们算帐的呢?用计算器算帐有什么好处吗?想一想,什么土地方,哪些行业的人员会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呢?2、了解学生调查的情况。(调查作业提前布置)教师:昨天让大家回家调查发结帐时所用到的工具。谁能给大家说说。35\n算盘也是一种计算工具,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算盘的知识呢?二、探究新知1、计算工具发展的简单历史(课件简单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2、珠算(1)介绍珠算用算盘作为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珠算。珠算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计算实践中,首创的一门科学的计算技术,是我国珍贵的历史产物之一。据记载,十五世纪初期,珠算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先后流传到朝鲜、日本、韩国等邻邦,成为东亚各国广泛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2)认识算盘认识算盘各部分名称:梁、档、框、顶珠、上珠、下珠、底珠。3、算盘的计数方法。算盘上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计数前先要确定某一档做个位,定位是有算盘计数的特殊要求,再从个位向左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等与整数的数位顺序一致。使用算盘时,只有把算珠拨到靠梁时,才表示算盘上有数,算珠都靠框时,表示没有数。说明:“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一个上珠表示,“10”一般不用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表示,也不用两个上珠表示,而用36\n十位上的一个下珠表示,这一点与十进制计数法是一致的。4、珠算拨珠方法用拇指拨上1、2、3、4、用食指拨去世、2、3、4、用中指拨上5,拨去5用拇指和中指联合拨上6、7、8、9,再有食指和中指同时拨去6、7、8、9。5、了解计算器的知识(1)了解计算器的外观(2)说说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计算器。(3)认识计算器的面板。用计算器的计算第一课时课题: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内容:用计算器计算,课本第26、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7\n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投影下列题目。57+26=82-49=12×27=351÷13=36+47=41-18=26×28=544÷16=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计算器的认识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续研究.(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4.出示思考题(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38\n5.汇报结果(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练习12÷4(说出过程)(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例如:9-3,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二)计算器的应用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6+179825-138(板书)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练习:750+1473=2983-627=32×68=1548÷43=49×39=17805-3976=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39\n号就可以了2、教学例题2出示:9999×19999×29999×39999×4(1)独立计算,把结果写出来。(2)观察,找出答案中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出示:9999×59999×79999×9(3)按照找出的规律,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这些题的答案。(4)运用计算器对答案给予验证。三、巩固反馈1.用计算器计算.48+97146-89301+2741952-764102×634608÷3627×391596÷382.用计算器计算591-243+20752×34+6253815÷35-2732×59-10348004÷92+768027-7570-84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40\n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五、课后作业1.用计算器计算.69000+135000=352400-168000=300760-259065=920084+1540217=2.用计算器计算.203-2584÷76=2405÷(85-48)=35×(729÷27)=7641-56×82=2412÷(288÷8)=470+21×19=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41\n教学过程:基本练习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教材第28页的第5题。投影出示,读题。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写出下列各数。(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1)300000000=()亿(2)2800000000=()亿(3)80200000000=()亿(4)50000000000=()亿二、巩固练习1、教材第31页第15题(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2)讲明游戏方法42\n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2045000000七亿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不读0的数。()(4)约等于1亿的数。()(5)改写成8369万的数。()4、教材第30页第13题。5、教材第31页第14题。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2)集体口算结果(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43\n(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6)谈谈做题感受。活动课1亿有多大教学内容: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33—34页的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活动过程:一、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44\n二、探究活动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45\n10000张呢?——100厘米——1米100000张呢?——10米1000000张呢?——100米10000000张呢?——1000米100000000张呢?——10000米⑶推算结果。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46\n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难点:形象感知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测量一下操场的长和宽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球赛吗?(学生自由谈一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一起看一幅体育场的图片好吗?师出示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这个体育场的面积有多大,你们能帮助老师想一下办法吗?生:……(生可能会说,这么大,怎么量呀?)47\n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师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设计意图:用学生平时喜欢观看的足球赛为教学情景,学生感兴趣,在这种氛围下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一:学习公顷师:同学们,你们课前对操场的长和宽进行了测量,谁能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数据?生:我测量操场的长是140米,宽是100米。根据你们测量的数据,你能计算出后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学生独立计算出操场的面积是多大。140×100=14000(平方米)师:你认为用平方米去测量像操场这样大的面积方便吗?生:不方便。师:其实有一个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多大的面积是1公顷呢?谁能估计一下,你认为1公顷有多大?生:教学楼那样大。生:象操场那样大是一公顷。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教师边说边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课件出示:48\n设计意图:为何让学生进行估计,原因在于:学生在没有一公顷的概念前的估计属于一种,无尺度的估计,也就是随意估计,想它是多少就估成多少。而在知道了公顷的概念之后,就好象给了学生一把尺子,对于所接触的面积就可以用这把尺子进行度量。前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师:刚才同学估计我们的教学楼大约是一公顷,在你知道了一公顷有多少之后,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生:不正确,因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而我们的教学楼的长不到100米,宽更不到100米,所以它的面积没有1公顷。师:你怎么知道教学楼的长和宽都不到100米,你进行测量了吗?生:没有。因为我们对操场进行了测量,操场的宽是100米,而教学楼的长和宽都没有操场的宽长,所以我认为它的面积不到1公顷。师:刚才有的同学说,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你认为呢?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操场的长比100大,所以我认为操场的面积不是1公顷,但是可以说是操场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设计意图:教师针对学生前面的估计,让学生进行分析前面的估计是否准确,这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从49\n而达到更有效地学习、理解1公顷的效果。师:那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是什么进位关系呢?谁能说一说?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知,因为边长是100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又是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平方米=1公顷。师:那么2公顷=()平方米,30000平方米=()公顷活动二:学习平方千米1、师:在生活中,公顷是否是最大的面积单位呢?并不是,如果人们要进行较大面积的计算时或是测量时常用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2、课件出示: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3、师:从字面来分析,你认为多大才是1平方千米?它和公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注意:这里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可能是比较直接。当学生的回答效果较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学习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它们都是边长的多少的正方形。然后,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第84页的内容,然后交流从中获得和的数学知识。(平方千米也可以写成km2及1平方千米=100公顷)50\n设计意图: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平方千米,对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再由我将学生的知识通过引领,归纳到学习的知识点上来,学生比较感兴趣。三、方法应用:学习小知识课件出示,让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加入小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放松一下,而且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数学”,可谓一举两得。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你们都知道了吧?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学得可真棒,回家后跟家长讲一讲自己的收获,好不好?下面进入我们的课堂小检测,好吗?设计意图:利用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五、课堂检测:A卷: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3、你能进行单位换算吗?51\n7公顷=()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400公顷()公顷=50平方千米44公顷=()平方米720000平方米=()公顷B卷:1、填空:3平方米=()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00平方米=()平方分米2平方千米=()公顷12公顷=()平方米110000平方米=()公顷2、你知道吗?(1)、东营区新区广场面积大约有20()。(2)、区一中操场面积约26400()。(3)、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4)、中国的领土面积是960万()。设计意图:课堂上设置小检测,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可以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目标达成情况,而且还达到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的目的。附检测题答案:52\nA卷: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答案略。(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师当场点评。)3、70000、2、4、5000、440000、72B卷:1、300、600、50000、200、120000、112、(1)、公顷(2)、平方米(3)、平方千米(4)、平方千米六、布置作业: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适当有关面积的作业。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53\n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第一课时课题: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射线、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角的定义。(课文第35-36页的内容,相应的“做一做”。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5、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6、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教学重点:角的意义。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54\n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3、认识直线。(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图联区称形系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5\n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2、建立角的概念。(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1、22、P39、2、四、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56\n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第二课时课题: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教学目标: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57\n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2、建立1°角的观念。(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58\n3、认识几度角。(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四、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59\n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1、P38“做一做”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105°120°135°150°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七、课后作业:P40、5、7。第三课时课题:角的分类教学内容:认识平角、周角以及锐角、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课文底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60\n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61\n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2、P41、思考题3、P43、4看图填一填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五、课后作业:P43、3、5。62\n第四课时课题: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教学内容:按给定的度数画角。(课文第42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一做”,第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2、3、5、6题。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4、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5、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复习检查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63\n板书课题:画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角的画法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说一说: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2、做一做(P42、2)分别画出75°、105°的角。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三、巩固练习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45°60°90°105°120°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五、课后作业:P44、7。64\n教学后记: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第一课时课题:口算乘法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65\n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图片、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18×4=24×3=25×2=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66\n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第48页6--9。第二课时课题:口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关“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67\n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1、小黑板出示算题。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68\n二、估算练习。教科书48页的第6题。1、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三、创新思维练习。、教科书48页的第7题。1、板书题目。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3、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笔算乘法第一课时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例1)(课文第49页的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4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69\n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231×4=321×2=415×3=298×3=2、笔算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70\n145×12-------290145-------1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134×12=176×47=425×36=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课题:笔算乘法练习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文练习七的第5—11题)71\n教学目标: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准备:题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口算28×3=16`×8=36×2=46×20=4×160=3×150=15×6=150×6=26×7=20×19=200×73=900×24=430×8=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145×27=679×13=286×35=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二、练习内容:72\n1、判断并改错。134152246×16×23×34---——————————804156964134104638————————————93811967344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124×73=46×215=224×36=28×153=27×142=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73\n5)书上练习七第8题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第三课时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课文第52页(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4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74\n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口算40×72=600×300=30×23=53×30=20×700=40×22=608×5=40×72=40×72=40×72=20×20=40×90=502×7=908×4=2、笔算708×6=790×8=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60×30=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160×3075\n—————48002)106×30=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106×30——————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76\n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第四课时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77\n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78\n5、练习八第8、9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第五课时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79\n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80\n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第六课时课题:乘法估算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81\n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82\n候你是怎么做的?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4、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83\n第七课时课题:练习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84\n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二、提高练习。1、出示(1)12×18=216(12×3)×(18÷3)=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85\n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教学后记: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垂直和平行86\n第一课时课题: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87\n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88\n(揭示课题)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4、学生试着说概念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折纸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5、学生演示。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89\n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P651、2第二课时课题:画垂线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课文第66页的例2、练习十一中的地3、4的相应小题,第5、6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90\n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课题:画垂线二、探究新知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先画一条直线。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91\n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三、巩固练习1、68页4题画一画。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练习画垂线。第三课时课题:画平行线、画长方形。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的地3、4(2)(3)题。)教学目标: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92\n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板书课题:画平行线二、探究新知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93\n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三、巩固新知: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68页4题。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课题: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94\n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95\n梯形正方形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96\n们的关系吗?7.判断: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巩固练习。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97\n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五、作业: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第二课时课题: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71的例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具准备:图形,剪子。教学过程:98\n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那么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呢?(1)教师演示。教师拿出一个用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为什么没有变?(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把准备长方形框拉成了平行四边形,并动手测量一下两线对边是否还平行。(3)归纳。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二:探究新知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99\n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个部分的名称。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认识等腰梯形。(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2、73页3题。剪一剪。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100\n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74-76页4、8、10题。第三课时课题:练习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74-7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教具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101\n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小组研究,总结规律: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汇总填表75页9题。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三、巩固新知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76页10---12。教学后记: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102\n(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1、口算除法第一课时课题:口算除法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准备题: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103\n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280÷490÷3120÷6二、新授:1、出示例1(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练一练:80÷48=90÷30=83÷20≈80÷19≈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列式:120÷30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120里面有几个30?几个30是120?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练一练:120÷40150÷50160÷80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三、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4÷26÷336÷642÷7450÷50360÷90810÷9080÷40104\n40÷2060÷30360÷60420÷7090÷30540÷60630÷70180÷202、书后:(P801、2、3、4、5)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第二课时课题: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口算。30÷1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105\n250÷50=7200÷90=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5、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6、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提问:“大约”表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2、笔算除法第一课时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教学目标: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106\n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图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60÷20120÷30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40×()<8360×()<508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小结: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330)92107\n902练一练20)8030)6440)85(2)出示: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430)14012020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练一练:20)14050)28080)565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三、练习:108\n1、板演:20)8030)16090)82090)4802、P821、2.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第二课时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练习。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学过程: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0×()<17030×()<14080×()<36090×()<63740×()<8360×()<4302、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提问:除数是两位数,要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109\n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商1,要看前几位?分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3、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2题。逐题分析错的原因。4、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3、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以及商的正确书写位置。5、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第5题。让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后,列式计算。第三课时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教学目标:1、复习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巩固算理和计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练习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10\n1、口算80÷20320÷8040×70240÷6060×90270÷904×60210÷70350÷502、脱式计算75×4+630376+280÷709×60-3206400÷80-64笔算:63÷20260÷80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练习二、练习内容:1、笔算:310÷50170÷30643÷80406÷60285÷40111÷20478÷70163÷30294÷602、应用题1)一个足球3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小足球,还剩多少钱?2)有饲料100千克,这些猪每天要吃30千克饲料,一袋饲料够喂几天?还剩多少千克?3)计划生产400台电视机,每月生产70台,半年内是否可以完成任务?4)每节车厢限乘60吨,有50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才能装完?三、思考:如○是□的20倍,下面哪些是对的。111\n○×20=□□×20=○○÷20=□□÷20=○○÷□=20□÷○=20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自主练习计算题。第四课时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的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里最大能填几?30×()<7540×()<180112\n2、在○里填上>或<35×4○13842×5○230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91÷2084÷40198÷20215÷30二、探究新知出示例2。(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反馈练习:64÷2168÷3492÷23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113\n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196÷39=5……1539)1961951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学生试做:练习:198÷23215÷34552÷63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三、巩固练习:1、板演:46÷23153÷51300÷74293÷31294÷42114\n200÷632、练习:书后2、3。四、总结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第五课时课题: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教学目标: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1、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115\n完成教科书第86页的第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6、完成教科书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第六课时课题: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教学目标: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116\n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15×2=15×3=25×4=15×4=15×5=25×8=2、笔算:326÷81294÷58721÷83(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二、探究新知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140÷26=5……10526)14013010(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117\n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问:还可以怎么试商?(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三、巩固练习1、在()里最大能填几?15×()<6525×()<12425×()<9515×()<12426×()<15016×()<1002、计算:405÷15192÷24728÷26496÷14四、总结: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五、作业:86页2、3、4。第七课时课题: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8页练习十五的第7—12题。教学目标: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118\n教学重点:熟练应用“四舍五入”法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灵活来试商。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口算。90÷30=80÷20=180÷60=360÷90=25÷5=35÷8=95÷2=75÷15=在()里最大能填几。30×()<28040×()<23050×()<28070×()<57080×()<63090×()<730完成教科书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7-8题。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列式的根据和计算过程。完成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9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说出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完成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0题。学生自己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完成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1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要求学生验算一下计算是否正确。完成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五的第12题。练习之前,让学生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哪些地方是应该注意119\n的?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练习后,教师讲评,交流解答思路。第八课时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教学目标: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商的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4)9484)348二、新授:1、出示例4:(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120\n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三、巩固新知: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121\n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笔算第91页6。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929、10。第九课时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教学目标: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教学过程: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122\n(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123\n第十课时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师出题练习。教学目标: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商的位置。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卡片(略)2、填空:1)把32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2)每份是70,490里面有()个70。3)()÷()=20……19,除数最小是()。4)322÷40的商写在()位上。5)475与195的差里有()个70。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24\n二、练习内容1、计算:346÷42171÷571674÷93876÷732001÷8710332÷842、计算并验算:4814÷838445÷333243÷471827÷631568÷282669÷36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25÷38()76÷27()96÷82()04÷64解决问题;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十一课时课题: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例题5。教学目标:125\n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会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使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安排老猴子分桃子的故事。1、8个桃子分2天吃完,16个桃子分4天吃完,32个桃子分8天吃完,64个桃子分16天吃完。(将数字板书在黑板上)2、提问:老猴子运用了什么知识教育了小猴子?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二、探究新知1、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8÷2=416÷4=432÷8=464÷16=42、我们分别用第2、3、4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126\n被除数、除数分别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扩大)3、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4、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6、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7、我们分别用第1、2、3式与第4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8、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三、总结: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四、巩固练习:书P94、1(填空),书P942(填空),书P943、4。五、总结: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127\n六、作业:第95页5、6、思考题第十二课时课题:商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6题。教学目标:巩固商变化的规律。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重点:巩固商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一些运算更简便。教学过程: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提问:什么是单价、数量和总价?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请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中,只要我们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以求出第三种量。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提问: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请你写出三个关系式。128\n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根据数量关系式,把表格填写完整。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的两种量就可求出第三种量。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教师要学生说出每一步的列式根据。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各题的商,提问:你写商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要算720÷90、7200÷900怎样算比较快?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学生观察,提问: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口算?怎样口算比较快?完成教科书第94页练习十七的第6题。出示第一题,提问: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第二题,提问:这个竖式对吗?为什么?观察:这两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列竖式技术有什么优点?选用课时作业设计。3、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129\n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第96页),练习十八的2、3、4,第97---98页1、5、6题。教学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具准备:题卡。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复习除法口算130\n1)直接说结果。720÷80=480÷60=360÷90=240÷30=420÷70=900÷30=180÷20=560÷80=250÷50=450÷90=630÷70=4000÷8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2)估算368÷60≈422÷80≈720÷89≈722÷90≈350÷68≈578÷60≈507÷80≈289÷50≈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3)直接写出得数26÷2=55÷5=280÷40=85÷5=640÷80=81÷3=360÷90=96÷4=78÷6=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2、复习笔算1)816÷51=665÷25=816÷51=1826÷83=131\n3672÷18=1584÷48=4325÷48=3276÷84=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2)灵活试商法同商比较,折半估商“5”同头无除商“9”“8”。三、练习1、整理和复习(第96页)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完成练习十八的2、3、4。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97---98页1、5、6。教学后记: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132\n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第一课时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教学目标: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133\n情境导入: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究新知: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34\n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5、全班汇报交流。分析:三、巩固新知完成102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103—104页3、4、5第二课时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的例题2。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35\n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2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136\n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三、巩固新知完成106页做一做完成106页做一做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课题:你寄过贺卡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111页。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37\n情境导入: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发现问题;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对废品要有效回收。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2、分析问题:1)出示问题: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出示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索。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解决问题。138\n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教学后记: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的方案。教学难点: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第一节沏茶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04页例1139\n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数学优化思想。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3、让学生体会通过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良好意识,教学难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学习中的事情。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游戏导入试一试,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教师点评,引出“同时”二、活动体验,设计方案1、自学例2思考下面问题(1)沏茶需要哪些工序,分别需要多长时间?(2)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哪些事情要先做?那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你打算怎么做?2、设计方案140\n(1)在小组内拿出信封里的工序卡纸片摆一摆,设计出一种尽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案,并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少时间。(2)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设计方案。(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请学生用工序卡纸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4)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案中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案。(5)添画箭头,完成流程图。(6)小结:做一件事情,在考虑好先后顺序的基础上,用同时来做几件事的方法,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三、深化理解,巩固拓展1、巩固练习过渡语:小明的妈妈送李阿姨出门了,小明的肚子“咕咕”叫起来,于是,小明想露一手,尽快将饭烧好,让妈妈回来吃上可口的、热乎乎的饭菜。洗电饭煲:1分钟……洗米:2分钟……煮饭:20分钟烧青菜:3分钟……烧鱼:9分钟……烧汤:5分钟想一想:小明应该怎样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尽快将饭烧好?2、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添加信息“烧肉8分钟”,拓展延伸。3、总结:生活中,学习中可以采用同时做几件事情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时间。141\n四、举例生活,提升“合理”1、想一想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2、这样的安排合理吗?(1)、芳芳衣袋里装着一本《脑筋急转弯》,放学后在车站坐着等车时拿出来看。(2)、晨炼时,军军边跑步边背英语单词。(3)、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强强在乘车时认真看书。(4)、为了节省时间,红红边吃饭边看电视动画片<<蜘蛛侠>>。3、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有时几件事情可以同时做,有时却不可以,所以我们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一定要讲究科学。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1、今天,我们和小明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谁能谈谈自己的收获?2、做导学练案“自我测评”六、板书设计沏茶问题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共11分第二课时课题:合理安排时间142\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的例题1和例题2。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43\n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2、教学例2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144\n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第1题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2、书后做一做第2题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第三课时课题:田忌赛马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例题4。教学目标: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145\n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齐王田忌本场胜哲第一上等下等齐王场马马第二中等上等田忌场马马第三下等中等田忌场马马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146\n论)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三、巩固新知1、数学游戏:A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B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教学后记:147\n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课题:“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7、118页的第1—4题;教科书第12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第2题。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具媒体:题卡。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48\n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149\n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三、练习内容1、读出下面各数。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20000315400000507080000002、写出下面各数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80000900000047000000200320000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325600000000480000000005、求近似数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6、比大小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150\n25090006309607○670630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题。第二课时课题:“乘法”的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8页的第5、8题,教科书的第12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151\n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乘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媒体:题卡。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152\n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15×39=585150×39=15×390=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245×27=530×48=509×50=802×37=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5、解决问题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2)总复习9.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题。第三课时课题:“除法”的复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8—119页的第6—10题,教科书的第121、122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8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3\n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除法笔算的方法,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除法。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7200÷9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154\n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792÷24=33396÷12=1584÷48=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948÷38=2496÷47=4325÷48=3276÷84=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5、解决问题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板书:路程÷时间=速度3)总复习10。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一4——8。第四课时课题:“空间与图形”的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的第11、12题,教科书的第122、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9、12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155\n2、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4、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5、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角的度量。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156\n举例汇报量角方法。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三、练习内容: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3)总复习9、10。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练习二十一9——10题。157\n第五课时课题:“统计”的复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20页的第13题,教科书的第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具媒体:题卡。教学过程: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158\n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二、复习知识点1、统计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2、总复习13题。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练习二十一13题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三、综合练习: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写出下面各数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127×633276÷8474×595、估算:297×3789×45392÷96、1)125的40倍是多少?2)756里面有多少个18?159\n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4)884是34的多少倍?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10、解决问题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教学后记:160\n161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