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级下册数学教案(1)

更新时间:2022-07-29
类型:doc
大小:548.54 KB
页数:66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一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操作活动。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n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完成“练一练”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练习四第1题。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练习四第2题。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练习四第3题。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五、游戏活动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n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3和75和910和6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1、第5题⑴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2、第6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3、第7题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4、第8题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独立解答。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思考题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n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1、操作活动。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1、自主探索。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3、用集合图表示。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4、完成“练一练”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1、练习五第1题。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2、练习五第2题。3、练习五第3题。\n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五第4题。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练习五第5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基础练习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14和1630和1015和921和28二、完成第29页的第6~11题。1、第6题⑴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们中较小的那个数。)\n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2、第7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体会方法的多样性。3、第8题如果有困难,可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具体地找一找。4、第9题先让学生填表,并说说其中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找出2、4、5分别与1、2、3、4、5……20等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其中的规律。5、第10题先帮助学生弄清题意,知道裁出的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12和20的最大公因数,再让学生在图中画一画,并回答提出的问题。6、第11题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公倍数和公因数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完成第30页的12~14题。1、第12题先让学生连一连,交流使说说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含义。2、第13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n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3、第14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根据两个数的特征直接写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4、联系第13题和第14题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二、思考题帮助学生弄清两点:⑴水果实际上分掉45块,巧克力实际分掉35块。⑵由于每种糖果都是平均分给这个小组的同学,因此小组的人数既是45的因数,又是35的因数。然后让学生解答。三、“你知道吗”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自己对哪部分比较有兴趣,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知识?鼓励学生用上述方法试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数字与信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完成“说一说”1、下面各是什么电话号码?在小组里说一说。110……报警112……故障申告\n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117……报时119……火警120……救护121……天气预报122……交通事故报警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2、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3、这些用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4、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用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5、你知道有些编号的开头为什么是0吗?二、“看一看”分析邮政编码“214206”中所蕴含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代表的信息。交流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以及为什么寄邮件时要填写邮政编码。三、“比一比”小组里交流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讨论:⑴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⑵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⑶你还有什么发现?⑷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3、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四、“做一做”活动一:(第1题)⑴说一说房间的编号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分别需要用几个数字来表达?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准备怎样为房间编号,并按自己的思考试着编一编。⑶组织交流。活动二:(第2题)⑴说一说自己的学籍号。⑵比较,明确学籍号所包含的信息及其编码规则。⑶按所发现的编码规则为一年级的200名新生编号。活动三:(第3题)⑴读题,并根据右边的图说一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意思。⑵让学生以学校为中心,用编码表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⑶组织交流。板书设计\n教学反思课题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揭题。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二、新授。教学例1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教学“试一试”\n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完成“练一练”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三、练习。1、做练习六的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做练习六的第2题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做练习六的第3题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做练习六的第4题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做练习六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复习准备1.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3.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二、教学新课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1)出示例2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里有几个1/4?生答师板书。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两个圆。5个1/4就是5/4。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2)教学例3出示例3,学生涂色。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3)分数分类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4)认识概念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n2.练习(1)做"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2)做"练一练"第2题。(3)判断。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1。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集体订正。说明理由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于1。2、练习七第二题独立完成,交流3、练习七第三题独立完成,交流结果。4、练习七第四题独立完成,交流结果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五、作业相应的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教学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复习引入。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3/44/73、贴出:红彩带黄彩带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二、新授。1、教学例4。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红彩带:蓝彩带: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汇报交流,明确答案。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3、教学例5。(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2)出示红彩带: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4、教学试一试。\n出示红彩带:花彩带: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2、完成练一练23、完成练习七5、6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2)学生填空。(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完成练习七8(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是____的(—)(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复习。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二、练习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2、完成练习七9、10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3、完成练习七12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4、完成练习七13独立完成,并交流。5、完成练习七14(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2)学生画一画。(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2)集体交流。三、总结。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四、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n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二、新课教学例6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总结归纳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板书a÷b=a/b讨论:b可以是0吗?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n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三、练习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交流。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第4题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第5题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四、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整理与练习(1)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回顾与整理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分小组交流3、集体交流、整理二、练习与应用\n1、第51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2、第51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3、第3题,口答4、第4题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5、独立完成第5、6题评讲总结方法做第7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指导1.7的填法: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做第8题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做第9题(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三、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整理与练习(2)教学目标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n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练习与应用1、第52页第10题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做第11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二、做第12题练习后加强对比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三、做第13题练习后加强对比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四、思考题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五、课堂总结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探索与时实践\n教学目标1、数学实践活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数感。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自我评价,一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活动一:1、观察今年的年历,问: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几分之几?2、释疑:法定休息日,指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五一国际劳动节法定休息3天,而且如果这3天与双修日重叠,应该把双修日顺延。3、学生回答前两个问题4、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学生交流活动二:抛小正方体,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然后小组内交流活动三: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分数,交流这些分数所表达的意义。活动四:进行自我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n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12345678910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n289345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1.教学“试一试”。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5个方格呢?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n思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从相等的分数中看出变与不变,观察、发现、概括其中的规律。教学难点形成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统一认知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教学准备纸片、彩笔、各种卡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种中的四幅图提问:看图写出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进一步研究分数方面的知识。二、师生探究。教学例1、观察一下这个式子,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那几个分数是相等吗?板书:==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几个分数相等的?和它们相等的分数还有没有?2、教学例2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吗?2、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相等的其他分数吗?3、学生操作。组织交流。\n===在学生交流时,注意让对折方法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引导发现:只有对折次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就相同,涂色部分就是相等的。4、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5、学生交流后,教师集中指导观察。先从左往右看,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的? (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与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到,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把分平均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再从右往左看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又是怎样变成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n6、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7、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8、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三、练习。1、练一练的第1题。2、练一练的第2题3、练习十一第3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约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2、使学生经历约分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1、指出下面每组数中的公约数(1除外)。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24=2/( )=()/318/24=()/12=3/()提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分数的性质)3、揭示课题——约分。(板书课题:约分)\n二、师生探究1、教学约分的含义:例3。(1)提问: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3)汇报交流,得出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4)小结: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就叫做约分。2、介绍约分的方法和书写格式。(1)分步约分及书写格式;(2)一次约分及书写格式。3、认识最简分数。提问:可以直接把12/18化成最简单的分数吗?你是怎样想的?(找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强调: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4、练一练。第1题,指名学生口答,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说其余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除了1还有几。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可以用分步约分,也可以用一次约分的方法。集体订正时强调学生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是否规范、结果有没有约成最简分数。三、巩固深化1、做练习十一第4题。提示学生联系2、5、3的倍数的特征依次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并口答。2、做练习十一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第4题可引导学生想一想26和39的因数,发现13是26和39的公因数,从而确定26/39不是最简分数。3、做练习十一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可以先把上一行的分数分别约分,再与第2行的分数进行比较,学生根据交流情况各自订正。四、全课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教学反\n思课题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约分(约成最简分数)的正确率90%。教学重点约成最简分数教学难点约成最简分数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师: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二、巩固练习。师出示分数卡片判断1、找朋友:找出和相等的分数。(七个小矮人身上的分数分别是下列分数)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练习十一第8题师: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师: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n=()÷()=()÷()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快乐学习超市超市画面快乐套餐1快乐套餐2快乐套餐1:比一比○○0.4计算并化简+=-=在()填上最简分数20分=()时快乐套餐2、3同上。(分组练习小组代表汇报整合了练习十一10至14题)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请你为大家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练习十一第9题,12、13、14题各自选2个5、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应练习。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通分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异分母分子不同分数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在逐步探索通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n教学重点主动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很快找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复习铺垫,创设情境1、求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272、把下面的分数按分母相同或不同进行分类:1/5、2/7、3/4、5/7、7/10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谈话: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分数的知识。二、师生探究1、教学例4。(1)出示: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你是怎样改写的?(3)大组交流:哪一组来说说本组的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补充。(4)观察分析:这两种方法共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的过程。)2、理解通分的意义: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3、认识公分母:通分过程中,相同的分母该叫做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4、想一想:(1)通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2)通分后的分数与原来相应的分数比,大小怎样?(不变)(3)观察例4的通分过程,你更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12,比较简便)5、启发: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6、试一试:先找出1/6和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填空,再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通分的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7、练一练:通分。一要提醒学生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二要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通分过程。三、巩固深化\n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先根据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分别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分数,然后把这两个分数通分,并把通分的结果写下来,最后在图中画一画。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并口答,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练习时让学生把错的改正,把不够简单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4、发散训练:1/15<()<1/6四、全课总结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3.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如何比较分子相同的不同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⑴大家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相反”游戏:听老师的口令,同学们做相反的动作。⑵学生或站或坐时,提问:①谁能将坐着的同学人数用一个分数表示:(如:19/50师板书)②看到19/50,你能回想起哪些已学到的分数知识?③\n根据坐着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19/50,你还能知道什么分数?(站着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50,师板书31/50)④若想比较站着的同学和坐着的同学的人数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可数出人数,也可根据他们分别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来判断。)⑶看来分数也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2、揭示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3、分析课题: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二、提供原型,师生探究1、教学例5。(1)出示例5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问:谁看的页数多?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3)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汇报:一是画图比较;二是先通分再比较;三是把这两个分数与1/2比较。······(4)提问:你还有其他比较方法吗?(5)教师对学生介绍的方法给予肯定。2、教学“练一练”。(1)使学生明确要求:先通分,再比较每组分数的大小;(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比较:用通分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有什么优点?3、启发:先通分再比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先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再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比较每组写出的分数的大小:3/5和5/8,可以先通分,也可以都化成小数;1/6和4/9,可以先通分,也可以先分别与1/3比较;11/4和13/10,都化成带分数再比较,相对简便。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并通过交流适当总结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应用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校对。4、开放练习:11/17﹥()/17﹥7/17,1/8﹤1/()﹤1/3,()/()﹤4/7﹤()/()四、全课总结,小心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n教学反思课题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分类整理,复习引入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几种情况?第一类: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3/5和4/5;第二类: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3/5和4/9;第三类: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1/4和1/5。小组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方法一: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大;方法二:异分母分数相比较,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大小;方法三: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揭题——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板书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1、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的比较大小,4/5和8/15,可以先通分再比较;13/4和10/3,化成带分数,整数部分相同,可以比较分数部分;3/7和0.6,可以把3/7化成小数,也可以把0.6化成分数后再比较;5/8和2.5,以1为标准,所以5/8小于2.5。2、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然后交流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十二第10题。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要求“谁的平均步长一些?”可以先用除法分别求出两人的平均步长,再比较得到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最后写出答案。4、完成练习十二第11题。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指导学生将三个分数两两比较,即:7/9﹥\n7/10,7/10﹥5/8,所以7/9最大,也就是陈东东投得准一些。三、思维拓展,总结质疑思考题:写出一个比1/5大又比1/4小的分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分数的。还能再找到这样的分数吗?师:通过这节练习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吗?(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整理与练习(1)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的方法,以及进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回顾整理,复习引入师: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生1:我学会了比较分数的大小;生2:我学会了约分;生3:我学会了通分;生4:我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揭题——今天,我们将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1、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和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和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2、汇报交流,师生协作,将相关知识点作好整理。\n3、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1题。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进行思考,也可以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然后交流补充: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2/3、4/6、6/9、8/12等分数表示。(2)完成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填写下面一行的两道题目时,可以把除法算式改写成相应的分数形式,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括号中要填几。最后在班中交流,说明思考过程。(3)完成第3题。理解题目意思,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数约分,完成和集体核对。(4)完成第4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目中的分数都约成最简分数,再进行比较,其中15/10、3/2和18/12是相等的,可以用直线上的同一个点来表示。(5)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填写,然后指名口答,并说明思考的过程。三、总结质疑,布置作业师: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在哪个知识点上的理解掌握有所进步?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分享吗?(生自由发言)作业:课后将这些知识点作整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整理与练习(2)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与实践,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探索与实践的相关内容。教学难点探索与实践的相关内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n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做了相应的整理,并完成了一些相应的练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揭题——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二、自主探究,巩固反思1、练习与应用(1)第6题:学生完成通分后,要注意组织他们检查通分过程,看看是否都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2)第7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指名口答,说明自己的想法。(3)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1人板演,集体核对。可以直接比较每种书剩下的几分之几的大小,得出哪种书剩下的本数最少,再推想出这种书卖出的本数最多。2、探索与实践(1)第9题:鼓励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自己设计图案,再用分数的知识进行描述交流。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2)第10题:游戏之前让学生照书中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然后两人一组进行游戏。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三、评价反思,总结教育1、组织学生对自己探索分数基本性质与学习约分、通分和比较分数大小时的表现进行评价。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涂色,对自己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师:通过评价和反思,希望同学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球的反弹高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n2、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了认识到: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落下,其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球从同一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3、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难点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分数关系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情境导入,激趣设疑1、激趣:打篮球、踢足球、拍皮球等都是同学们喜爱的运动。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都会反弹。2、设疑: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种不同的球反弹的情况相同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3、谈话揭题——球的反弹高度二、收集数据,分组活动1、阅读教材说明和示意图。2、明确实验的方法:选一块靠墙的平地,在墙上量出一个高度并做上标记。再选择一个球从这个高度自由落下,在墙上标出球的反弹高度,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3、明确实验注意点:第一,把球从指定高度落下时,要将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第二,要细心观察球的反弹高度,并根据反弹的最高点及时做上标记,测量反弹高度时,可保留整厘米数;第三,要及时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下来。4、用同一种球,选择不同的高度做实验。(1)要求:分三次进行,每次确定一个下落高度(全班统一),及时记录;(2)小组分工活动并记录;5、选择其他球分别做三次实验,继续采用上面统一的下落高度。(1)要求:用不同的球做实验,其他如上。(2)小组分工活动并记录;6、回教室对记录结果进行计算,得出“每次实验中球的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然后进行交流。三、整理分析,做出判断。1、同一个球做实验的结论分析(1)观察用同一个球做实验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并汇报;(3)得出结论:用同一种球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不变,这说明同一种球的弹性是一样的。2、不同的球做实验的结论分析(1)观察用不同的球做实验的记录,你又发现了什么?\n(2)小组交流,并汇报;(3)得出结论:用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表示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不同的球的弹性是不一样的。3、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1、阅读“你知道吗”:学生先自主阅读,了解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2、总结:今天的活动有趣吗?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你们掌握有趣的发现了吗?谈谈你的感想。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统计图?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出示例图1。(1)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n(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2、出示例图2。(1)观察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昆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发现: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点!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揭题——合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6、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能或不能)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有)(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青岛和昆明区别图例”。(3)班内交流,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生答)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4)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师: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1、完成“练一练”\n: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1)学生看图理解。(2)★组织全班交流: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3)提问: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4)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表中横线)(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相机板书:描点、标数、画线、统计时间)(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1、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n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2、课后实践:①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②做一做:请同学们去搜集3月中一周(3月25日~31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信息,并把它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这一周内的天气变化情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吗?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在比较两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时,重点要引导他们根据两条折线的走势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做出判断。2、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看图回答问题,从中得出以下分析结果: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在1998—1999年间增长最快,拥有电脑的家庭户数在2002—\n2003年增长最快。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从2001年起这个班所有的家庭都已经拥有电话,而到2003年大部分家庭也已经拥有了电脑。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很快的。3、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根据统计图里的数据,开始看到水仙花的芽和根分别是第8天和第4天。从图中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较慢,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迟,激发兴趣: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4、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横轴表示的是飞行时间,纵轴表示的是飞行高度。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了解这两架航模飞机的飞行状态。5、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两组数据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他们注意根据统计图右上角的图例正确选择实线或虚线表示相应的数据。注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评点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技巧。在通过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时,认识到这两个城市气温变化情况正好相反,并产生了解这种现象原因的心理需求。三、拓展延伸,总结评价1、阅读“你知道吗”:结合分析第6题时产生的“为什么气温变化情况正好相反”的疑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上海和悉尼的气温为何相反,再组织适当的交流。2、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学习例11、读题列式(1)指名读题并根据题意列式。(2)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3)揭题: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2、探究计算(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二、学习“试一试”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n(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三、做“练一练”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1、做第1题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2、做第2题学生完成计算后,可以指名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3、做第3、4题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五、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练习\n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复习1、通分练习(口答)5和310和79和38和520和1535和7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1/5+3/103/5-3/8二、探索规律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1/2+1/31/9+1/101/4+1/71/5+1/81/2-1/31/9-1/101/4-1/71/5-1/82、交流观察后发现。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4、交流计算后发现。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练习十四第6题(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4/71/108/92/259/2011/13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2、练习十四第7题(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4/5+2/31/10+3/72/9+1/35/8-1/53/5-1/2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n(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四、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十四第8题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2、练习十四第9题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五、总结延伸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1/()+1/()+1/()=1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学习例11.呈现问题。(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n(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2.解决问题。(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学习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原有?张←一一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还剩52张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n三、应用巩固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四、课堂作业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二、练习1、练习十六第3题:(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4)学生独立完成\n(5)展示交流2、练习十六第4题:(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3、练习十六第5题:(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2)学生独立完成。(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6、练习十六第8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7、练习十六第9题。(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8、练习十六第10题。(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9、思考题: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三、总结:“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板书设计教学反\n思课题认识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能借助工具画图,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教学难点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课前谈话:羊吃草的故事(猜谜)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再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师: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一、谈话导入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过圆形?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电脑演示),你发现了什么?3、其实这样是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欣赏)从这些自然现象中,你同样找到了圆吗?4、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圆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二、动手尝试,认识圆的特征(一)、初步认识圆1、说了这么多圆,看了这么多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的。(问题就只工具动手画一画。(学生动手画圆)\n2、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要停留在借助什么来画的,不要作过深的追问)3、比较:看看你所画的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交流:以前所学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二)、用圆规画圆1、刚才有同学用圆规画出了一个圆,其他同学会画吗?请拿出准备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交流:谁来说说用圆规是怎样画圆的?或者说在画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指名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圆规的使用方法。)要点:针尖要戳在纸上,另一只脚是笔,两脚随意叉开。2、刚才大家画的圆有大有小,假如我要我们全班同学画一个一样大的圆,行吗?你有什么建议?3、全班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我们把两脚叉开4厘米来画一个圆。(画好的同学拿出剪刀,把画的圆剪下来。)(三)、圆各部分名称1、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打开书,把例2的一段话认真地读一读。2、反馈交流:你知道了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圆心、半径、直径,分别用字母O、r、d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圆上将个部分标一标、画一画。3、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3个圆,分别判断,说说是怎样想的。(四)、圆心、半径、直径的关系1、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地查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研究研究?大家手头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大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另外,我还有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自备本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啥研究了,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学生小组活动。2、反馈交流:要点:(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强调在同一个圆里)(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强调在同一个圆里)(3)、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r=2/d;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n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可以自由说。3、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学生自由填表,反馈交流。三、应用拓展完成“练一练”第2题。(1)、读题,说说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注意说清直径是5厘米,圆规两脚叉开即半径应该是2.5厘米)(2)、学生画一画,反馈交流。四、全课总结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圆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的画面(课件再次显示)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了吗?对,简单的自然现象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其他一些现象中为什么会出现圆相信大家一定能解释了。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没的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感觉怎么样?这不就是圆的魅力所在吗?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地第2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n一、回顾圆的特征。经过昨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能画一个直径5厘米的圆吗?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二、巩固延伸。练习十七第3题。学生读题。并量出半径是多少毫米。理解题目意思:在这个圆内以o点为圆心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明确:所画的圆要满足以下条件:以o点为圆心,在原来的圆内,且大小不同。量一量所画圆的半径是多少?交流:三个圆的有什么联系?它们的半径有什么不同?小结:这三个圆是同心圆。这样的同心圆可以画无数个。练习十七第4题。读题,出示图形,并以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正方形内画一个圆。小组讨论:谁画的圆大?说说是怎样比的?你能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吗?试试看。交流:画的最大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它的半径是多少?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结: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练习十七第5题。读题。学生尝试做。交流:你是怎么比较两个圆的大小的?小结:要比较两圆的大小,就是比较两个圆的比较直径或比半径。练习十七第6题用数对表示每个圆圆心的位置。完成第二个填空题,并交流比较o1和o2的圆心位置。平移圆o3,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标出圆心。说说是怎样操作的。圆的位置于什么有关?小结:圆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练习十七第7题。指出图中圆里的线段哪一条是直径。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按照图中要求动手做一做,怎样可以量出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怎样确定圆的圆心?选一种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练习十七第8题。小组讨论,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元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可以借助实物或图形做进一步说明。三、欣赏:你知道吗?小结: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圆的周长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2、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3、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教学难点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体会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教学例4)1、我们知道自行车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课前老师让大家了解了它的一些规格,谁来说?2、学生汇报。出示22英寸、24英寸、26英寸的图片。3、如果把它们各滚动一圈,哪种车轮行的路程比较长?(1)学生猜测。(2)动画演示。让学生猜猜滚动的路程与什么有关?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同时让学生在图中或自己所带的圆上书空指出圆的周长。(3)比较这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又有什么发现?(4)小结。二、探究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教学例5)1、讨论实验方案。揭题。他们倒底有什么关系呢?要研究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汇报小结:我们可以画几个圆量量它的直径和周长,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n2、先请大家在塑胶板上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用手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量你这个圆的周长呢?3、指导量法谁来把你的量法演示给大家看?要想量得比较准确的话需要注意些什么?▲滚动法绕圈法用软尺测量4、学生实验。小组合作,用你喜欢的方法量出圆的周长,再用计算器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把下面的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填完以后思考表格下面的问题。5、交流发现。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小结: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6、认识圆周率介绍圆周率。阅读“你知道吗”内容。7、推导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字母公式。三、拓展练习1、书上“试一试”。2、“练一练”——强调已知半径求周长应该注意什么?神六绕地球第5周轨道是圆形的,半径大约是6700千米,你能算一算它的飞行轨道的周长吗?3、旋转小球一圈,说说这样转出的圆你能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4、增加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圆形交通路牌不锈钢包边、蛋糕外包装的包装纸长度都需要计算周长,怎样计算?(先测量直径,直径的测量方法要稍作指导)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你有哪些收获?课堂作业:练习十八第1、3、4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圆的面积\n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圆的面积)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二、教学例7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出示例题第一幅图。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自己的想法)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交流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径平方的π倍。二、教学例8。\n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推导公式。(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7、做练一练。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三、教学例9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四、练习。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反馈交流,五、全课小结。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n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学生活动(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n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