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编

更新时间:2022-08-04
类型:docx
大小:449.90 KB
页数:187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二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8(新审定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有趣的七巧板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我们身体上的“尺”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八单元期末复习187\n第1单元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体验怎样写更简便及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将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口算。4+8+517-8-48+7+317-8-620+17+261-20-30选择其中的任意的算式,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用竖式计算。49+36=80-13=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187\n(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只?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9+27+2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 194619+27+26+27──────46+262.试一试。出示:90-25-28=先分步用两个竖式计算,再用简便写法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竖式写得对不对。集体交流。小结:在遇到一般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时,可以用竖式计算。竖式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成一个简便写法。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用简便写法列出的连加、连减的竖式,学生可以直接计算,把每一步的得数填在括号里。2.“想想做做”第2题选择上面一行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3.“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出:跳绳的有37人,踢毽子的有48人,踢球的有14人。提问:括线表示什么意思?要求什么问题?独立完成,交流订正,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三部分合起来,用连加计算。4.“想想做做”第4题187\n(1)引导:求一共摘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2)你知道从多少个里面运走60个?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列式。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第1单元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计算出加减混合运算的结果,知道哪些算式可以口算,且能口算的要口算。能够根据信息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187\n教学重点: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教学难点:在混合运算中,遇到能口算的要口算。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出示连加、连减的算式。72-16-25=14+57+2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出示例2.读题,说一说: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板书:38+42-33=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算式?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根据前面的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用竖式算一算吗?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指名交流。提问:你是怎样想的?追问:你们计算的顺序都是这样的吗?你是怎样写的呢?追问:还有其他的写法吗?学生齐读两组算式,教师再次板书。388038+42–33+42──────804780–33──187\n47提问:你认为哪种写法简便些?(学生交流)试一试。出示60-38+40=你会计算吗?下面请大家先计算第一步,板书:60-38──22接下来应该算什么?(22+40)指出:在计算中,遇到能口算的就口算。出示口算卡片:30+40=45+20=81-30=64-4=49-6=3+74=26+70=53-10=97-70=82+5=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2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想想做做”第3题说说哪一步可以口算。3.“想想做做”第4题求还剩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答: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的减去吃了的。求现在一共有多少棵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答:把剩下的和又买来的合起来。4.“想想做做”第5题求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怎样想?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独立完成,交流算式。187\n求女生栽树多少棵?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想的呢?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第1单元课题:练习一第3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提高计算水平。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简单接触同样多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准备。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三个数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教学难点:思考题中的“怎样才能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出示口算卡片)4+26=35-7=35+6=45-20=68+9=70-8=比一比,哪组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让学生开火车口答。二、基本练习1.出示教材第5页第2题。187\n让学生先算一算,然后交流: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提问:你的竖式是怎样写的?哪些可以直接口算?(其中第1题第二步口算,第2题第一步口算,第3题第二步口算。)提醒学生:能口算的就口算。2.出示教材第5页第3题。(1)提问:算出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完成后,交流:有用一步计算的吗?是哪些情况?指出:当第一步算出是整十数时,第二步加法可以口算。这样更简便。(2)我们来看右图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出:在连加算式中,如果发现两个数相加得整十数时,可以先算,这样更简便。三、综合练习1.出示教材第5页第4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求三天一共拾了多少个怎样想?学生回答后,提问:算式怎样写?学生独立完成。2.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讨论:怎样才能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提示:相同数量的部分先不考虑。讨论:28、30和22、24,怎样使这四个数变成相等的两部分呢?出示:□+□=□+□你能说出怎样交换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指出:只要将30和22一组或者将24和28一组,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187\n《补》187\n第1单元课题: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第4课时教学目标:1.在操作过程中,感悟同样多的不同思维角度,探究求同样多的多种解题策略。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求同样多的策略。教学难点:将策略用数学思想、数学语言准确表达。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彩珠,小军和芳芳已经穿好了一些。看,现在,小军穿了8个,芳芳穿了12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请大家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引导:先摆8个代表小军的,教师示范。再摆12个代表芳芳的。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小军再穿上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把芳芳的彩珠拿走4个就和小军同样多。拿出芳芳的2个彩珠给小军。比较上面的过程,你能说一说吗?第(1)、(2)种是把相差的部分添上或拿走。第(3)种是从多的里面拿出一部分给少的。187\n讨论:你知道拿走的一部分是多少吗?得出:是4个的一半,也就是2个。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根据问题,观察比较。在图中将第一行的小棒拿几根摆到第二行呢?学生动手拿一拿。交流结果。2.“想想做做”第2题(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一说,然后回答问题。引导:能从第二行中拿几个到第一行,使两行同样多吗?为什么?(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3.“想想做做”第3题读题,独立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求一共养了多少只鸡你会怎样想这个问题?提问:要求卖掉多少只鸡后,鸡和鸭同样多就是求什么?4.“想想做做”第4题(1)要求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怎样想?(2)知道左边比右边多摆了8盆,可以怎样做?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187\n第1单元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第5课时187\n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会解答这类实际问题。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谈话:小朋友们,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花儿,你想看吗?出示:红花7朵,蓝花5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朵花?追问: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红花比蓝花多几朵?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教师示范操作。红花比蓝花多2朵,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出示例题,提出问题。(1)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信息。)(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问题:小华做了多少朵?小平做了多少朵?在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来猜一猜:谁做的最多?谁做的最少?你是怎样想的?187\n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要求小华做了多少朵?需要哪些信息?齐读。读了这两个信息,你能知道小华做了多少朵吗?你是怎么想的?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引导学生操作。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请你用刚才解决第(1)题的方法和同桌一起摆一摆,算一算。学生同桌两人一起操作。组织交流:你们是怎样摆的?怎样想的?提问:拿走3个,就是“少摆3个”怎样列式呢?板书:11-3=8(朵)(4)这又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另一个知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算。比较两题的联系与区别。为什么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用加法算,求小平做了多少朵花用减法计算呢?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小华摆的花片多,比11多3,所以用11+3来计算,小平摆的花片少,比11少3,所以用11-3来计算。)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先根据要求画一画,再解答。2.“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图,指导学生看图,帮助学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3.“想想做做”第3、4、5题学生读题,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187\n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加法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减法五、作业《补》第1单元课题:练习二第6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计算的要求,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87\n1.口算16-7=100-40=6+80=67—7=63—20=57—5=70+19=60—8=3+8=15-5=2.用竖式计算:47+22=50-17=75-22=15+25=23+34=26+31=58-24=80-64=提问:什么样的算式可以口算?二、基本练习1.完成第1题。交流:你是怎样算的?哪些可以口算?2.完成第2题。这几组题有什么规律吗?提问:第(3)题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每次少5,反之,从右往左,每次多5。指导学生检查,从左开始,再算一算,是否正好等于35.3.完成第3题。读题,要求红旗有多少面选择哪两个条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求绿旗呢?三、综合练习1.完成第4题。读一读,这里只有一个条件,怎样解决问题呢?小军说:我拍的比小芳少。你能知道什么?这个数比20小。猜一猜:可能少几呢?求小军最多拍了多少下?这些数中,最大是几。要求的数越大,去掉的数就越小。187\n20-1=19(下)同理解答小强最少拍了多少下。2.完成第5题。独立解答第(1)小题,提问:怎样求一共的人数?参加三项活动,就把这三项活动的人数合起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出:在提问题时,先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然后确定加法就是求一共是多少,减法一般就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87\n第2单元课题: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多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边数。教具准备:多边形若干个,钉子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187\n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出示例题图:里面的图形非常多,你认识哪些图形,能找一找吗?交流:我找出了有三角形。你知道它有几条边吗?你能从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吗?你能帮老师再找出一个边数相同的图形吗?你知道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4条边的图形。学生尝试找图形,没有找到4条边的学生,用手指在图中描一描。小结:像这样有4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4条边。2.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它们有4条边,也可以称为四边形。认识五边形。继续交流:你还能找到几条边相同的图形?出示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条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板书:五边形:5条边。学生齐读。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3.认识六边形。还有几条边的图形?出示六边形,让学生一起数一数边数,提问:你能说一说它的名称吗?交流:有6条边的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六条边。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分小组讨论,汇报。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187\n2.“想想做做”第2题在钉子板上围一围。你能围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同桌比一比,看看围得对不对。3.“想想做做”第3题(1)读题,出示第(1)个图形示范在图中写上6,表示有6条边,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4.“想想做做”第4题(1)拿出准备好的图形,动手剪一剪,说说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2)交流:正方形剪下三角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将得到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5.“想想做做”第5题拿出一个四边形,仿照图中的样子,将这个图形分成四部分。动手摆一摆,小组讨论你能找出几个四边形?交流结果。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187\n第2单元课题: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2.在拼图形、画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图形的名称,能从实物中找到这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具准备:三角形,钉子板,长方形框架。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图形,你能找出来吗?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认识平行四边形。187\n出示情境图中的三个图。让学生在实物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出示篱笆画面,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吗?你找到了吗?说一说是什么图形?指出:它们都是四边形。分别给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拼平行四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把相同的三角尺。学生动手拼一拼,同桌交流,集体展示。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看拼出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黑板上画出来。提问:在拼出的这些图形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哪个图形你不认识?指着平行四边形图问:谁认识这个图形?集体拼一拼,并板书:平行四边形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再给它图上颜色。2.“想想做做”第2题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内互相展示,并交流围的方法。对应的边要一样长。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3.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框,引导学生观察:在拉的过程中木框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4.用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再用8根小棒摆一摆,交流。5.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请你们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展示。187\n6.“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观察图形,思考: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些三角形都相同吗?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画一画。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征吗?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五、作业《补》第2单元课题:练习三第3课时187\n教学目标:1.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加深对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难点:将不是平行四边形的改成平行四边形。教具学具准备:长方形纸、两个任意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刀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出示第4题。提问:你看到是什么图形?你能把这些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说,教师示范操作。提问:其他的点可以改动吗?指出:可以任意改动一个点将它变成平行四边形。二、基本练习1.完成第1题。(1)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提问:现在是几边形?再将另一个角的入。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学生照样子折一折。按照教材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2.完成第2题。187\n小结:四边形,把不靠在一起的两点连接,画一条线,分成了2个三角形。五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两条线,分成了3个三角形。六边形,从一点出发,依次连接两点,画出三条线,分成了4个三角形。3.完成第3题。拿出准备好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组织交流。三、综合练习1.完成第5题。拿出长方形和剪刀。示范折出一条线。你猜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然后用剪刀沿着这条线剪下来。再动手拼一拼。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2.完成第6题。出示准备好的如第6题图的三个图形。提问: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指出:可以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指出:平面图形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五、作业《补》187\n第2单元课题:有趣的七巧板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七巧板,通过拼图,体会图形的变换。2.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感悟平面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187\n教具学具准备:七巧板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拼了许多漂亮的图形,想不想欣赏一下?学生欣赏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图案。揭示课题:你街知道这些漂亮的图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吗?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它有七块)不仅仅因为如此,更因为它有趣,能拼出许许多多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七巧板”。介绍七巧板的由来。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玩具,用它可以拼出千变万化的图形,也称“七巧图”。七巧板流传到国外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被称为“唐图”。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认识七巧板。提问:一副七巧板有几块?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块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完成探索。提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七巧板中的“巧”是什么意思?因为七巧板会变,只要大家开动脑筋,七巧板就会不停地“变”,想不想试试?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魔术比赛”。2.用两块拼你会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来拼一个正方形吗?拼之前先想想,你准备用哪两块来拼呢?师参与小组活动,适时点拨,同桌互相交流。拼一拼,拼完后互相检查看看是否拼成了正方形。追问:用这两块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拼看。小结:通过不同的摆放,可以拼成我们认识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三种不同的图形。187\n三、反馈完善:1.用三块拼。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哪些已经认识的图形呢?请你试一试,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拼的图形种类最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后反馈。小结:用七巧板中的三块可以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2.用四、五、六块拼。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或六块也能拼出我们认识的图形。你想拼吗?活动: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适时点拨。反馈:教师对有创意的拼图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拼的。3.用七块拼(欣赏)。小朋友表现得真棒,老师也想给大家变个魔术。(出示课件)四、全课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巧板不仅能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还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模仿:拼好的人、大树、兔子图形。你喜欢哪一个图案?选一个喜欢的照样子动手拼一拼。创新。2.你能自己动脑筋拼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吗?把你拼好的图案贴在纸上。3.参观、点评作品。187\n第3单元课题:认识乘法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0~21页。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准备:例题场景图、小棒、图片各若干。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连加  1.在分类中初步感知。187\n  出示:4+4+4 2+3+6 5+5+5  9+1+2 2+2+2+2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4+4+4   2+3+6  5+5+5   9+1+2  2+2+2+2  提问:你是怎样分的?(左边一组加数都相同,右边一组加数不相同。)  追问:我们来看左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提问: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学情预判: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在观察中体会意义。  出示例题的主题图。  提问: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再问: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3+3+3+3=12)  启发:这两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3个2相加 4个3相加)  提问:这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相同加数连加)    2.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1)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187\n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3.完成第1页“试一试”,深化感知。(1)第1题  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这道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2)继续要求学生摆小棒:每堆摆4根,摆3堆。提问: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三、在探索交流中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出示第二个例题图。  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图片增加到6个2)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将电脑图片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要求学生独立写算式。(在学生写算式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写算式时的辅助动作)  组织学生介绍“成功经验”。(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原有数学方法的局限,从而产生创造简便写法的情感动力。)  2.自主创造、简化写法。187\n  (1)教师深入观察学生的各种写法  (2)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到,写法简化为:“9+2”,“2 9”,等等。教师追问:这两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  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3.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讲解:像这样(指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板书:读作4乘2)。  师生齐读。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板书:读作2乘4)  边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边板书。(略)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追问: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先指导看图,后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6.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重点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四、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检测完善内化新知。187\n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反馈交流,  问:为什么要列成那样的乘法算式?在这里,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填一填,比一比,进一步沟通了加法和乘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通过比较体会:4个2和2个4的意思不同,但列出的乘法算式可以是相同的。  3.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出示玩具汽车。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五、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进行课堂总结、应用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个几相加不仅可以用加法做,还可以用乘法做,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一只手有5个手指,两只手就是——5+5,用乘法算式——5×2或2×5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妈妈给我买了3袋铅笔,每袋都有4枝,我用乘法就是4×3=12或3×4=12。家有5个人,吃饭时我拿筷子就拿5个2枝,用乘法是2×5=10或5×2=10。教室里有3排日光灯,每排3根,用乘法是3×3=9。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5个手指,一共有10个手指,用乘法是2×5=10或5×2=10。我们还有两只脚,手指和脚趾一共就是20个,4×5=20或5×4=20。187\n  我们组有5排同学,每排2个,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也就是求5个2是多少?  用乘法是:2×55×2  我过生日的时候,桌子上放了4个盘,每个盘里面放了3个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也就是求4个3是多少?用乘法是:3×4=12或4×3=12,一共有12个苹果。  第3单元课题:练习四第2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图意,说出各是几个几,再分别列出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教学准备:学具(小棒),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187\n一共有()个3。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或()×()=()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请学生读读,说说乘数是几,积是几。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练习四(1))二、基本练习1.第1题,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读懂题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独立操作,集体讨论订正。  2.第2题(1)出示第图。(2)提问:观察图,说说图意:有份苹果?每份有多少个?  求一共有多少个,是求几个几相加?(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三、综合练习  1.第3题  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5个是怎么数的?3个呢?  指出;在同一幅图中,如果既可以横着看又可以竖着看,那么它就表示两种意义。  观察写出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表示的是哪种意义,乘法算式都相同。187\n  2.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3.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5  5.第6题。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6.第7题  (1)观察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方法同1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7.第8题  (1)观察图,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四、反思总结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187\n第3单元课题:1~4的乘法口诀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5—27页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教师帮助下,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2.使学生在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抽象、概括以及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3.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教学准备:小黑板、小棒 、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生比赛:老师这里有两组题,谁愿意跟老师来比一比。 (1)第一组:2+2+2=3+3=5+5+5+5=  2×3=3×2=5×4=  问:说说怎么计算2×3、3×2、5×4?187\n (2)第二组;3×8=4×1=5×7=      2×6=9×7=3×3=(选出一名学生当裁判,并教会裁判用计算器计算判断对错,比赛同时让裁判一起计算。)师:看了这场比赛,你们心里是不是在想,哎哟,我们的老师真聪明。老师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同样的乘法计算,为什么第二组她比我们快得多呢?她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说实话,不是老师聪明,而是我们的祖先聪明,他们把这些乘法算式跟答案编成一句句口诀,以后看到这些乘法算式就不要用加法一一去加了,就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可方便啦!(板书:乘法口诀)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学学这神奇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到儿童乐园去学习1~4的乘法口诀吧!二、探究交流  1.情景一玩荡秋千⑴观察场图景:师:(这是什么活动?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谁来当小小解说员?  ⑵学习第一句口诀(一三得三)  出示一只秋千船  师:图上有一个3人,一个3是3。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么样列式?  板书:1个3是3 1×3=33×1=3师:我们可以编出什么口诀:一三得三  (板书:一三得三)生齐读。  师:一三得三表示什么意思呀?  自主探究:要算1×3=□想口诀一三得三,那3×1=□该怎样想口诀呢? (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⑶学习口诀(二三得六)  (又出示一只秋千船)187\n  师:现在有几个3人?  师:想一想,2个3相加是几? (出示:2个3相加是6)  师:2个3相加是6,怎样列算式? (出示:2×3=6    3×2=6)  自主探究:你能根据2×3=6  3×2=6 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出示:二三得六(板书:二三得六)  师:这句口诀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学生齐读这句口诀。  ⑷学习口诀(三三得九)  (又出示一只秋千船)  师:看又来了一组小朋友。现在一共有几个3人呢?3个3相加得多少? (出示:3个3相加得9。)  师:算式怎样列?(出示:3×3=9)你能编出乘法口诀吗?(同桌先互相说一说)指名口答。出示:三三得九。(板书:三三得九)  ⑸指导背诵并小结:这三句是3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拍着轻快的节奏读口诀,比一比,看谁先记住这几句口诀。   师请学生闭着眼睛试着背一背。  师指名背一背,并表扬背得熟的小朋友。  师:你记得这么快,有什么好方法吗?  ⑹想一想  乘法口诀记熟了,会灵活运用吗?  小黑板出示:计算,并想想用哪句乘法口诀?    1×3=   3×1=      3×2=2×3=  口诀(    )   口诀(      )187\n  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1×3=□    3×1=□  都想一三得三  2×3=□    3×2=□  都想二三得六  2.情景二玩火车  出示:小朋友玩火车活动场景。  师:谁来当小小解说员呢?⑴准备题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请跟着老师算一算,填一填把表格填完整。(学生写在试一试作业纸上)车厢的个数1234人  数4⑵学生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几个4相加的和填出乘法算式,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请填在试一试作业纸上!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  师指名汇报,小黑板出示:  1个4        1×4=(4)      一四(得四)  2个4相加    2×4=(8)      (二四得八)  3个4相加   (3)×(4)=(12)    三四(十二)  4个4相加   (4)×(4)=(16)    (四四十六)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四句口诀的意思,并板书口诀。  师:你能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背熟4的乘法口诀吗?先试着背一背!  ⑶背口诀:①指名背;②一起顺着背;③倒着背;④打乱顺序背。(表扬:你们个个有好记性!)   师:假如我忘记三四多少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我吗?  ⑷想一想187\n  师:想一想,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  小黑板出示:4×1=( )   4×2=( )   4×3=( )  口诀:(    )  (    ) (     )  师:想一想,准备抢答!    小结:同学们,你发现做乘法,想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呀?  3.情景三玩翘翘板  ⑴出示:玩翘翘板场景图让学生根据场景图独立思考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并编出2的乘法口诀。请填在试一试作业纸上!  学生口答,小黑板出示:  1个2是2(1)×(2)=(2)(一二得二)  2个2相加是4(2)×(2)=(4)(二二得四)  指名说说两句口诀的意思,教师板书两句口诀,齐读。  ⑵学习1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自己填写1×1=□ ,并编出口诀。板书:一一得一4.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学会了1、2、3、4的乘法口诀。齐读1、2、3、4的乘法口诀。  我们以后做乘法就想乘法口诀能算得又对又快!三、反馈完善  1.游戏——对对碰  游戏玩法:  一人边拍手边说口诀的前半句;  另一人边拍手边接口诀的后半句;  答对后,两人对击掌三下,同时说:“对对对”!  如果答错,就请对方想一想。  两人轮流出题。187\n  ①教师带着全体学生一起玩。  ②谁愿意跟老师一起玩的?  师:二三(    )生:(得六)师生:对对对!  生:三四(    )师:(十二)师生:对对对!  ③你们想玩吗?同桌的小朋友一起玩玩吧。   游戏就玩到这,下课再找好朋友玩。  2.摆一摆 说一说(“想想做做”第1题)教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①看加法算式摆小棒;②列乘法算式;③把口诀填完整。  同桌互相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同桌一人摆、填,一人检查。)  3.看一看写一写(“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师:横着看,有几个几?列成乘法算式是什么?竖着看呢?小结:横着看可以看作2个4,竖着看可以看作4个2。不管怎样看,都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4.连一连想一想(“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一些青蛙在练习跳伞,如果落在合适的草地上,就平安无事,如果落错了就可能摔伤。小青蛙们不了解每道乘法算式该用哪句口诀,想请你们帮忙,你们乐意吗?请你们把青蛙和草地画线连起来。要细心呀,如果连错了,可能摔伤青蛙。  学生独立作业后,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问:仔细观察这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一般情况下,用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相关的乘法算式。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6.童谣诵读《数青蛙》老师这里有一首童谣《数青蛙》,可是还不完整,愿意帮助老师把它填完整吗?小黑板出示不完整的童谣。187\n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四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指名口答,并选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生边拍手边读童谣。四、课外拓展(你知道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研究编乘法口诀了,乘法口诀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中国小朋友比外国小朋友乘法算得快,就是因为中国小朋友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作为一名中国小朋友我们应该学好乘法口诀,用好乘法口诀,让我们的数学文化发扬光大。五、课后延伸  谈话: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为1~4的乘法,做好后请爸爸妈妈考考你学得怎样。187\n第3单元课题:练习五第4课时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想想做做1—5题。教学目标: 1.通过乘法口诀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1、2、3、4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的计算相关乘法。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及有关概念,初步体会乘法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初步能力。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熟记1~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1~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看算式说口诀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说乘法口诀。 2.看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⑴★  ★ ★ ★ 乘法算式:()★  ★ ★ ★ ()★  ★ ★ ★ 口诀:()问:说说你是怎么列出这两道乘法算式的?“三四十二”这句口诀的意思是什么? ⑵▲▲▲乘法算式:() ▲▲▲()187\n 口诀:() 问:通过这两题,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通常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1.你能举例说说还有哪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问:“二二得四”这句口诀可以计算几道乘法算式?为什么? 问:还有哪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二、基本练习 1.比比谁的记性好。(第1题) ⑴找规律 小黑板出示:1-4的乘法口诀 齐读一遍口诀。问:仔细观察这些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①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的呢?3,4呢?②观察,2的乘法口诀后一句的积与前一句的积相差几?3的乘法口诀呢?4的乘法口诀呢? ③找到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熟练而迅速的记住乘法口诀。 ⑵齐背一遍口诀。抢答:教师说口诀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教师作出判断。 ⑶背口诀比赛:男女生挑战赛,个人挑战赛,同桌挑战赛。 2.比比谁的速度快。(第2题)校对答案,挑几个算式问:你用了哪句口诀?这句口诀还能用于别的算式吗? 3.比比谁的答案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指名答案多的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引导总结:前两题是想关于3、4的乘法口诀来解答,后一题想积是4的乘法口诀解答。 4.比比谁的眼力好。(第3题)187\n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校对:做错的同学找出错误原因。 ⑶提问:从这一组口算中,你们有哪些收获? ⑷小组交流:上下两题有何联系与区别? ⑸全班汇报。 ⑹问:为什么换了个符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呢?  引导总结:计算时,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5.练一练:在○里填上“<”、“>”或“=”  4×4○4+42×1○2+12×2○2+21×1○1-1三、综合练习 1.比比谁的判断力好。 ⑴3个4相加,即可列成3+4,也可列成4×3。() ⑵求2×4和4×2的积,用的口诀相同。() ⑶计算3×2用口诀三二得六。() ⑷5+5和5×5的意思相同。() 2.比比谁的解题能力强。(第5题) ⑴看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说。 ⑵ 你能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谁会解决?⑶书上的三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说说求这三个问题分别需要哪些已知条件?你是怎么找到的? (要引导学生有条理,有目的地到情境图里去收集信息。)比比谁的应用能力强。⑴一双袜子有()只,买4双袜子是()只。×□=□187\n⑵3只一共有几条腿?□×□=□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187\n第3单元课题:乘加、乘减第5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算式,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算理。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式题。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小明今天想带各位小朋友去他家参观金鱼呢?想不想去啊?不过咱们可得正确他提的问题才能去呢!有没有信心答对啊?  1.看卡片口算:(抽几道题问学生用哪句口诀算的)3×54×38×46×55×96×43×22×87×14×59×32×72.填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1)3个2相加得(),再加上1个2是()。  (2)4个3相加得(),再减1个3是()。  学情预判:    187\n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回答得真棒!咱们一起去咯!(出示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1条)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1.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1)  板书:4+4+4+1=13(条)     (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1条。(4×3+1)  板书:4×3+1=13(条)  2.再次提问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可小组相互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3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3  3.归纳  像4×3+1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3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反馈完善  1.教材第31--3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4×5+2=22187\n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3题,  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4题,  先按照规律再画5个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然后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2题六、板书设计乘加乘减金鱼图图一共养了多少条?4+4+4+1=13(条)            4×3+1=13(条)            4×4-3=187\n第3单元课题:5的乘法口诀第6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卡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来画指头娃娃好吗?每只手上有几个指头娃娃?我们挑五个小朋友的指头娃娃去旅游好吗?教学例1。现在,这些指头娃娃已经坐上了小船,看着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二、合作交流1.整理、填写图表(小组合作完成)船的只数12345人数5反馈:你是怎样填,怎样想的?有好方法吗?2.编写5的乘法口诀以前大家知道了1-4的乘法口诀,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学编5的乘法口诀。(1)你们知道一只船坐5人,是几个5?(1个5)能编出乘法口诀吗?先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编出口诀完成书本填空。(3)全班交流187\n每个小组派一人介绍自己小组是怎样编出口诀的,其它小组的小朋友可以向他们提问题。引导其他组的小朋友提问: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1个5是55×1=5一五得五 2个5相加5×2=10五五二十五 3个5相加3×5=15三五十五 4个5相加4×5=20四五二十 5个5相加5×5=25五五二十五3.你发现这些算式或口诀中,乘数、积有什么特点?点拨:同学们真聪明自己发现规律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还知道了5的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都是5,乘号前面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积的结果也是从小到大并且上下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5,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5或04.形成应用将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同桌互背5的乘法口诀。师生对口令5.知识拓展喜羊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秘密?5×=205×=25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秘密:积的个数是0,方框里应填双数,积的个位是5,方框里应填单数。6.教学“想一想”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完成书第29页“想一想”中的题目吗?学生做完后指名说说用了那句口诀。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187\n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  2.“想想做做”第2题将所有卡片发给学生,然后请拿口诀的学生站起来读一读,谁是该句口诀的好朋友,就举起手中的卡片。集体读一读。  3.“想想做做”第4题(1)青蛙一次跳了几格,到几?跳2次呢?集体在教材上画从3—6的箭头。第3次跳到几?指名说。(2)独立完成,画出跳5次应该到几?  4.“想想做做”第5题跳绳的有几个几?提问:要求跳绳和拍球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想?独立完成。四、反思总结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掌握了什么?第3单元课题:练习六第7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练习六第1-5题教学目标:1.熟记1-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巩固1-5的乘法口诀并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小黑板、口算卡片、数字卡片187\n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整理口诀。  师:这节课我们来数本子。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本本子?你打算几本几本数?谁能列算式?我们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5的乘法口诀。(要注意把算式和口诀相联系)有意将1-5的乘法口诀排出阶梯状。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口诀吧。(先横着读一遍,再竖着读一遍。)观察黑板上的口诀。你发现什么规律?(四人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观察: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3、4、5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1-5的乘法口诀(揭示课题)。  2.记忆口诀。 (1)记忆: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熟练记忆口诀。 (2)采用各种形式检查记忆效果。(集体背、小组背、独立背) (3)交流记忆方法。  3.运用口诀  老师说一句口诀,学生能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  小组之间玩游戏。  4.计算练习  (1)口算卡片(适时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数字卡片(师出一张,生出一张,计算两个数字的积,并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  (3)同桌利用数字卡片或口算卡片进行训练。  二、基本练习  1.说一说,第2题  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这图是什么意思?187\n  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个说花上的乘法算式和得数,另一个进行评价,如果他说对了,就奖一朵小红花。  2.比一比,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3.算一算,第4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1)独立完成  (2)校对;任选几个算式,说说用了哪句口诀?哪两个算式用的口诀相同?  5+5为什么不是25?是几个5相加?你能改成乘法算式吗?  (3)请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三、综合练习  1.第5题  〈1〉独立计算出结果。  〈2〉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3×3+3 (1)先算什么?也就是几个3相加? (2)再加一个,现在是几个3相加? (3)练说:3个3相加,再加1个3,共是4个3,也就是三四十二。  〈4〉4×3-45×2-25×5-51×5+52.试一试: ○+○>○×○  ○=( ) □+□=□×□  □=( ) △+△<△×△  △=( ) 师讲明题意后,让学生尝试练习,不作具体要求。187\n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习题》第3单元课题:练习六第8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练习二第6-10题教学目标: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教学资源: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敬老院看望爷爷奶奶。小芳说他们牙齿不好,只能吃比较软的东西,所以特地带了软软甜甜的香蕉。她带了2串香蕉,每串5个,一共带了多少个香蕉?求一共带了多少个就是求几个几相加?187\n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5=10或5×2=10你用了哪一句口诀?说说2、5、10、2×5各表示的意思。  提问:我们是按怎样的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碰到这样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能立刻列式解决问题,而应该分几步走。第一:读懂图意;第二:想“几个几相加”;第三:列式解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第6题  引导学生说说观察图,说说已知什么。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用什么方法计算?第7题小朋友们正和爷爷奶奶们一起做起游戏,瞧,他们一起在玩赛车呢!  提问: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什么?  追问:也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列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1.第8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邮票是怎样排的?学生独立观察完成。2.第9题抛硬币。认识“正”,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笔?教师示范抛硬币,告诉学生可以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187\n教师示范记录。3.第10题  敬老院还有一座猴山,平时爷爷奶奶们经常去看猴子的,小猴子们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  四人小组: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汇报交流。4.思考题。想一想,每个图中的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乘法眼光发现:3,用1×2+1=3可以想2个1再加1;8,2×3+2=8想3个2再加2;15,3×4+3=15想4个3再加3。提问:最后一题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想5个4再加4得24。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补充习题》187\n第3单元课题:6的乘法口诀第9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苏教二数(上)P35—36。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理解并记忆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出示口算题。  5×15×25×35×45×5  1×52×53×54×52.提问:横着看,后面一题的积比前面一题的积多几?为什么?竖着看,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情预判:二、探究与交流187\n1.出示一朵花。指着图说明:1朵花有6片花瓣,也就是1个6。提问:1个6是多少?怎样列算式?你能试着根据算式编一句口诀吗?根据学生回答先填表后板书:1个61×6=6一六得六2.出示两朵花。提问:2朵花有几片花瓣呢?能根据这个图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先填表后板书:2个6相加2×6=12二六十二3.出示:3朵、4朵、5朵、6朵花各有几片花瓣呢?表示什么?怎样列算式表示?能根据所写的算式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照上面的样子,学生依次先填表,再写出3个6相加、4个6相加、5个6相加、6个6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后和组内同学交流。花(朵)12花瓣(片)6124.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后提问: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全班交流各自发现的规律。5.熟记口诀。(1)学生读口诀,背口诀。(2)在背6的口诀的时,你觉得哪几句不容易记?有什么方法记住它?(3)相互背,指名背,对口令背,相邻背(说一句口诀,背出和这句相邻的一句或两句口诀)。(4)填一填。一六()三六()四()二十四()六三十六()三十()十二6.完成“想一想”题。  提问:6×2的结果是多少?用哪句口诀来解决?这句口诀还可以求出哪个乘法算式的结果?187\n三、检测与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讨论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一句口诀,找到好朋友,然后一起读一读。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口算,要求学生在1分钟内完成,力求都算对,集体交流,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1)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后,再列式计算。(2)比较一下6×6与6×2(2×6)哪个算式的两个乘数都是6?哪个算式是6个2连加?5.完成想想做做6题出示第6题图,学生动手搭一搭,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读题,说说怎样计算?提醒学生:第(2)小题要用第(1)小题的结果计算。补充的练习。四、全课总结  出示儿歌:自己穿衣服呀,自己穿袜子呀,自己叠被子呀,自己梳头发呀,不再麻烦你了,亲爱的好妈妈。  问题:不要一个一个字的数,你知道这首儿歌里一共有几个字吗?你是怎么想的?第3单元课题:练习七第10课时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苏教版)第37页第1—5题。教学目标:187\n1.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认识,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有关乘法计算。  2.通过练习,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3.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运用口诀进行乘法的有关计算。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正确、熟练应用。教学准备:小黑板、每人准备1—6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出示口诀练习。2.同桌活动完成第2题。拿出1—6的数字卡片,两人各抽出3张卡片,按顺序说出卡片上的数与4、5、6相乘的积。3.完成第3题。(1)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一连。(2)比较:连在一起的算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6×4和4×6,得数相同,用的口诀相同3×2和1×6,得数相同,用的口诀不同(3)讨论:在学过的口诀中,哪两句口诀不同,但得数是相同的?4.完成第5题。2分半钟完成,集体校对后订正。二、基本练习1.出示第4题中的第1组题。不计算你能比较得数的大小吗?(6×3表示3个6相加,6×2表示2个6相加,3个6相加比2个6相加多)独立练习其余3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出示2×()=6。你怎么想出括号里的数?交流:想2乘几得6,或者想几个2是6,还可以想口诀二几得六。187\n独立完成第8题的其他题目,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强调用乘法口诀想的方法。三、综合练习1.判断。求5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6+6+6+6+5可以写成6×5+5两个因数分别是4和6,它们的积是102.填空  (1)()×()=()×()=612=()×()=()×()  (2)3×()=()()×4=()  (3)□×□=25    □+△=13    □=()△=()3.思考题(1)计算1+3=()1+3+5=()1+3+5+7=()2×2=()3×3=()4×4=()(2)找规律讨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几个连续单数相加等于加数的个数乘以它本身)(3)应用你还能想出别的更复杂的算式吗?四、反思总结  今天同学们练习了6的乘法口诀,还会用6的乘法口诀算乘法,你们学得真不错。请小朋友把它们牢牢地记住。187\n第3单元课题:练习七第11课时教学目标:  1.能熟练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乘法、加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3.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87\n  根据加法和乘法的区别、联系,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巩固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小朋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数学宫,数学宫的国王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热情地邀请我们继续参观,今天我们就继续作客数学王国吧!瞧,数学宫的卫兵又给我们出题了,让我们接招吧!  4×5=3×2=1×6=2×5=6×3=  3×4=2×6=4×2=5×1=6×6=  学生做题后教师小结:这是一组乘法口算题,小朋友都做得又快又对,谁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诀窍?(乘法口诀)是啊,熟记乘法口诀对我们计算乘法的帮助可大啦。  二、基本练习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走进数学宫,我们将乘坐轿车去游玩,那么一辆轿车可以坐几个人呢?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1)学生独立做题。 (2)指名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6个5相加) (3)指名说解题过程。  2.出示练习七第7题。  数学宫里的小朋友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他们看书的情况。谁来说一说。(指名读题)这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1)学生独立做题。 (2)指名板演。 (3)交流。  小结:解决以上两个实际问题时,我们要看清题意,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学的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那么这一类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187\n三、综合练习  1.出示练习七第9题。  数学宫的国王拿出苹果招待我们了。看看这些苹果,你能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比比谁的解决办法多。 (1)四人合作:寻找两组图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是两个盘子里放了苹果。  区别:第一幅图有两个盘子,每个盘子都有5个苹果。    第二幅图有两个盘子,但盘子里苹果数量不一样。  (2)四人合作完成算式。  要求:每幅图不一定写两个算式,有几个就写几个。  (3)汇报  当学生有错误答案出来时,可以询问其余学生“你们认为这样可以吗?”把判断权和解释权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乘法的意义自我发现错误,建立正确的认知。  (4) 讨论:为什么第一题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而第二题只能用加法呢?  2.出示练习七第10题。  数学宫里的小朋友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我们去看看他们准备了多少个沙袋,多少个键子?  (1)同桌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我们求什么?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吗?求“做了多少个沙袋”为什么既可以用乘法,也可以用加法?而求“做了多少个毽子”只能用加法。  提问:从8、9两题中,你学到了什么?  3.出示练习七第11题。(1)理解图意(2)估计: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187\n(3) 计算:要具体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有什么办法吗?  分别计算两个班种的花。分析算式,巩固乘法的含义。四、课堂总结延伸  两天的数学宫之旅,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吧。只要我们学好数学,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在《补充习题》上练一练吧。第3单元课题:复习第12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一到六的乘法口诀,帮助记忆。  2.找出表中口诀的排列顺序,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口诀,并继续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3.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帮助的学习氛围。教学重点与难点:熟练的背出1~6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布置预习完成书本第1、2题的填写。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  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1.出示第1题  谁来介绍一下这幅图的意思?请小朋友们把算式填一填。说说为什么能用乘法来计算?  2.出示第2题  (1)把自己填好的口诀表一起读一读,检查一下是否填写有误。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横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187\n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小朋友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列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列、2个几1列……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列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列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小朋友竖着一列一列背一遍。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请小朋友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二、查缺补漏  1.出示第3题  以竞赛的形式两组同学接力答题,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组同学都能得到练习。  2.出示第4题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三、综合运用  1.出示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讲讲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6题187\n  填方框里的乘数,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个数,要求学生说出所填乘数,所得的积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第一题可按横着背的6的口诀的顺序想,后面两小题可以按拐弯背的顺序想。)  3.出示第8题  (1)指名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小朋友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五、课堂作业《补》第3单元课题:复习第13课时187\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41页的第7~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在熟记口诀的基础上运用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4.在感受成功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教学重点:理解、熟记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研究、发现表内乘法的规律。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导入:“海宝”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邀请大家一起到“智慧林”去作客,只要表现出色就能得到智慧星,不过要想进入智慧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要有真本领才能顺利闯关作客的,让我们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一起去吧,同学们有信心吗?二、知识系统整理1.引导整理这学期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1-6的乘法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将这些知识点板书成“计算”的知识树。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1)第一关:  要进入“智慧林”,首先必须获得门票。看看哪组同桌合作的好就先获得门票。同桌进行。187\n1、用各种方式背诵1-6的乘法口诀。2、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3、口答。4个5是多少?3个6是多少? (训练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2)第二关:请小朋友用自已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书上第九题(做得又快又准确地学生得一智慧星) 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1副乒乓球拍有2只,4副手套有几只。□○□1个花瓶插5朵花,3个花瓶里插几朵□○□ 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按怎样的步骤做的?分别是由“几个几相加”的?三、查漏补缺训练第三关:复习第7题。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饼干、蛋糕、巧克力等的价钱。  1.出示商店,展示各种食品和单价。  问题中的各是什么意思?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A、蛋糕多少钱一块?(3块)。187\n  B、我想买5块蛋糕。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15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3×5=15(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要求:(1)用“我想买几个什么,也就是几个几,算式是,我要付几元”这样的话语表述。)(问:他用了哪句口诀?)第四关:复习第10题。 要求学生说说这题准备怎么做?(可直接作出判断,也可以先算出小兰和小芳家各栽了多少棵,再进行比较学生自行列式计算比较两道算式的不同点。以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问:为什么求小兰家的桃树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能用乘法计算?而求小芳家的桃树只能用加法计算呢?集体订正时统计全对人数,全对的得一智慧星四、综合运用提升 1.第五关(复习第11题。) 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求一共付多少元应怎样列式?4×3=12(元)。 付出15元,应找回多少元? 指出:从付出的钱中去掉用去的钱就是应找回的钱。 小军买6本笔记本,带20元够吗? 引导学生先求出笔记本的钱,再比较够不够。187\n 指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第六关(复习第12题。)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观察图中有哪些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用乘法计算是求一共多少的问题。五、全课总结  时间不早了,我们在智慧林里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应该要离开了,通过这次智慧林之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觉遗憾的地方?187\n第4单元课题:认识平均分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平均分这个平均分的含义,积极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圆片等。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初步感知“平均分”1.老师这里有8朵鲜花,准备插到两个花瓶里,你们猜我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1)一个花瓶分1朵,另一个花瓶分7朵;(2)一个花瓶分2朵,另一个花瓶分6朵;(3)一个花瓶分3朵,另一个花瓶分5朵;(4)每个花瓶分4朵。2.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第四种分法两个花瓶同样多。3.提问:如果老师准备每2朵插一个花瓶,那么需要几个花瓶呢?小结:每个花瓶都分了2朵,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同样多、平均分)学情预判: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187\n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1.出示三幅图:第一幅图8串葡萄放两堆,一堆3串,另一堆5串;第二幅图12个苹果平均放四堆,每堆3个;第三幅图6个西瓜放三堆,一堆1个,一堆2个,另一堆3个。(1)提问:第二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2)第一、三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2.接着又出示四幅图,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熟练地判断出哪个是平均分?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三、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分的例子。瞧!面包房里正摆放面包呢。说一说,是怎么放的?2.老师这里有一大堆苹果,想请我们学生按要求分一分:(1)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2)同桌合作,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3)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结果:①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②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③每8个一份,分成了()份。3.考考你:有15个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师:同学们真聪明!都能运用平均分的知识顺利完成任务。187\n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四、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1.做一做12瓶矿泉水,每3瓶一份,分成了几份?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2.我最棒 还是12瓶矿泉水,将它们平均分,有几种分法?要求:不能重复,并且一个不漏的摆出来。(小棒摆一摆)五、归纳总结。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第4单元课题:认识平均分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P44-45。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重点和难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圆片等。教学过程:187\n一、课前引入,初步探索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  今天老师带了一些漂亮图片,想发给这4个小朋友,怎样分最公平呢?  教师分图片后问:你们每人拿到了几张图片?每人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板书课题)  刚刚老师是怎样平均分的?你看清楚了吗?多请几人说。学情预判:二、探索“按平均分的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想请大家帮个忙!(出示挂图)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  )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4个。)三、试一试  1.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2.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3.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187\n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说说,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汇报。原来同样的6个苹果,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个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2.出示第2题。我们来表演一下吧!  每四人一小组有8个胡萝卜,请4人扮演小兔,小组长把8根胡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你能完成填空吗?校对!  3.老师有9块糖要平均奖个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独立完成,校对!你是怎样分的?  4.把12条鱼分给4只小猫,使得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5.有14只铅笔平均放在两只铅笔盒,每盒放(  )支。  6.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得()根。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方法呢?你还知道了什么?我们平时在哪些方面需要用到平均分呢?187\n第4单元课题: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上的例题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具准备:12枝铅笔、8个梨、4个盘子、小棒和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出示12枝铅笔)今天老师带来12枝铅笔,准备奖给纪律遵守得好的学生。  2.出示操作要求:  (1)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回答。187\n  (2)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枝?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自主探索,请学生上台示范分铅笔。  3.这两种分法相同吗?(不一样。)它们每份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比较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  学情预判:      二、探究交流。  1.比较这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2.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还可以怎样分,也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在小组里说说。)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2枝铅笔平均分”,联系前面教学的知识,可以先确定每几枝为一份,得出分成这样的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分的份数,得出每份分得的枝数。所以,这道题平均分的活动是很开放的。学生之间分的过程会不同,分的结果也会不同,在交流中能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三、检测完善。  1.完成第1—3题。学生利用小棒自己边分边填写,做好后集体交流。  2.做第4题。  (1)教师出示:8个苹果、4个盘子。  (2)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187\n  3.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学生先独立做,做好后集体交流。  4.出示图片:  ①出示6只小白兔,问:  6只小白兔,每2只1份,分成了()份。  6只小白兔,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只。 比较这平均分的两种不同的分法。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②出示8只螃蟹,问:   8只螃蟹平均分成2份,每份()只。   填好后,问:你是怎么想的?   ③先圈一圈,再填空。  9个五角星,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   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④画一画,分一分。   12个正方形,每4个为一份,分成了()份。   1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⑤看图说一说,它们是怎样分的?   先出示:6只小蜜蜂,分成2组,每组3只。   再出示:10只蝴蝶,分成5组,每组2只。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4题和课件设计的练习中,都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四、课堂总结。187\n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习题》187\n第4单元课题:认识除法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50页上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具准备:师生每人准备若干个圆片和若干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 1.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公园去游玩,好吗?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只要答对题,可以免费乘坐观光缆车。你免费想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187\n  2.出示:(1)8个梨,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  )盘。   (2)6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只兔。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学情预判:   3.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①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②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坐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187\n  ③“÷”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⑤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⑥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第48页的“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教学例题,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1)出示:植树情景图(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个小朋友平均分成3组,每组2人,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187\n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谈话: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1)出示分铅笔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5.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地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三、检测完善。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做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1)①把12块西瓜,每6块为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②把12块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多少块?    ③有2份西瓜,每份有6块,一共有多少块?  (2)①把15本书,每5本分给一个人,可以分给多少个人?    ②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多少个?    ③有4束花,每束花有6朵,一共有多少朵花?(3)24÷4=6表示有()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187\n   还可以表示有()个,平均分成()份,每份是()。(4)每3个女生跳一根跳绳,15个女生需要多少根跳绳?  (5)4个人一共要做20朵花,平均每人要做多少朵花?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五、作业。  《补充习题》187\n第4单元课题:练习八第5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第1—8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187\n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谈话  学习了第四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举例说说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生讲10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5个。10只苹果,每个小朋友2只,分给了5个小朋友。(2)分一分,说一说你能利用你所学的平均分的知识把10只气球分一分吗?用圆片代替动手分一分。交流10只气球,每5个一份分成了()份。把10只气球平均分成2份,每份()只。二、基本练习(1)分一分,填一填。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分一分,写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说出各部分的名称。)187\n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2)出示:第51页第2题学生先画一画。检查画的情况。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观察思考:为什么都用除法算?(3)出示:完成第51页第3题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4)第51页第4题。(5)8÷4=2你会读这道算式吗?你能说出被除数除数和商吗?交流: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同桌互相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在算式中的什么位置?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三、综合练习1.练习八第6题。(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2.出示第7题图片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187\n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3.()×3=12()×2=125×()=204.先想一想,再填空。(1)8根,平均分给4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根。8根,每只小兔分2根,可以分给()只小兔。(2)20朵花,每个花瓶里插4朵,可以插()瓶。20朵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个花瓶里插()朵。5.看图写算式、写意思:(1) (2)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习题》187\n第4单元课题:用口诀求商第6课时教学目标:187\n1.知道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乘法口诀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会用旧的算法去探索新知识的策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计算除法算式的商。教学难点:根据除法算式,很快地找到相应的乘法口诀。教学具准备:挂图、小黑板、游戏卡片、小圆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谈话:(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球”)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如果你认识,你就大声的读出来。  生:“球”  师:你能说出带有“球”字的运动吗?  生:排球、篮球、足球、乒乓球……  师:在这些球类运动中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  老师最喜欢打乒乓球了,那你对知道打乒乓球通常是几个人一起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突出:2人。  师:你们真了不起,知道的真多!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学校乒乓球队去看一看!(出示例图)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教学例题(1)看例图列算式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187\n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   (板书:8÷2=)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2)想办法求商。  提问:这道除法算式的商是多少呢?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商?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的算法有如下四种:  方法1:8根小棒,2根一组,分成4组。  方法2:80里连续减去2。  方法3:想几个2是8。  方法4:用乘法口诀求商。(3)全班交流  在学生汇报想法的过程中,相机组织以下教学活动。方法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桌上的小棒来分一分,看看能不能帮你想出商?  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  ②方法2。  学生说出连续的减法算式后,微机呈现算式。指着第一个算式8-2=6问:为什么减2?得到的6是什么意思?6-2=4又表示什么意思?从这些减法算式中怎么样看出分成了几组?  ③方法3、方法4。  引导:每2人一组,有几个2人就有_________,8人里面有__________个2人,就有__________。  提问:你怎么知道8里面有4个2的?(因为2和4相乘得8)  讲述:2和几相乘得8,8÷2就得几。  2和几相乘得8用的是哪句口诀?187\n  所以,我们在计算8÷2这道题时可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先想二()得八,[板书:二()得八]因为二(四)得八,(在括号内补充板书四)所以商是4。(4)优化算法。  组织学生将刚才的几种算法进行比较,讨论哪种算法更好,好在哪里,加深学生对口诀求商方法的理解。  (5)在算式上填得数,口答题目的问题。  2.尝试练习。(教科书中的“试一试”)  (1)出示12÷3、10÷5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说说根据除法算式找乘法口诀的好办法。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每组题中填写的三个数有什么关系?上面的算式和下面的口诀有什么关系?在做9÷3=?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通过每组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做成风车图  (1)出示风车图,看清要求。187\n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口答“想想做做”第4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学生先数出桃子的数量,然后连起来完整地表达题目。  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几个,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为什么?板书:12÷4=?,想哪句乘法口诀?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读题,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算的?  小结:以上两题,我们都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答的?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四、总结提升。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再请一名代表起来说一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谁能围绕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五、反馈完善  《补充习题》187\n第4单元课题:用口诀求商第7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比较熟练地用2-6的任意一句口诀求商,知道乘法与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2.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用乘法求商的规律知识。3.充分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正确、熟练地用2-6的任意一句口诀求商。并用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想想做做”第6题的情境放大图。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玩动物王国的知识宫,好吗?和小兔一起摆  1.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板书:6÷2=3)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板书:6÷3=2)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3)说说用了那一句乘法口诀。  2.出示:有4只小兔子,如果每只兔子吃5个萝卜,一共需要多少个萝卜?  (1)学生列式解答。  (2)说说为什么这题要用乘法算?算式4×3=12表示什么意思?二、基本练习。  跟小猴比比谁算得快,说得好  想想说说  20÷4=5因为四五二十,所以20÷4=5187\n  12÷4=3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4=3  16÷4=4因为四四十六,所以16÷4=4  小结: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三、题组练习。  1.教学“想想做做”第6题左边一题。  (1)出示插图及左边题目。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过这句话的叙述,它是把20个萝卜怎样去分的?要求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就是求什么?  (2)学生列式。(板书:20÷5)  提问:算式中20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板书:=4)  提问: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这题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  2.教学右边一题。  (1)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从题中可以知道20个萝卜是怎样分的?  (2)提问:要求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就是求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板书:20÷4=5)  (3)说说这题是怎样解答的?  提问:算式中20、4、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说一说这题为什么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3.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每道题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两题都在平均分一些萝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问题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比一比:这两题在计算时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187\n  小结:虽然这两题的被除数比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四、综合练习。  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口算。  (2)说说每组3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强调: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算两道除法算式。  2.数字开花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找出规律,再填数。  3.抽卡片游戏:看口诀,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四五二十五六三十  4.“小猪吹泡泡”游戏,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5.小兔子过河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想想做做”第9题。  6.拓展练习  猴妈妈有12个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平均分给一些小猴,猴妈妈有几种分法?  方法一:12÷3=4方法二:12÷4=3  方法三:12÷2=6方法四:12÷6=2  方法五:12÷1=12方法六:12÷12=1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在一般情况下,一句乘法乘法口诀能解决几道除法算式?你能举一个例子吗?五、反馈完善《补充习题》187\n187\n第4单元课题:练习九第8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的方法,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较熟练地口算除法算式。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除法。教学难点:收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游戏:  一位小朋友说一句口诀,同桌说相关的除法算式。(可以老师和一位学生先练一下)在这个游戏中,你们发现了哪些不同的情况?(有的可以算两道,有的只能算一道)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列举出只能算一道除法算式的口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提高口算的熟练程度。)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上一节练习课。(出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第1题。  集体订正,说说一般根据口诀可以计算几道除法算式。你能说一个特殊的吗?  2.第2题。  提问:你知道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指出:叶子上的两个数相乘,得花朵上的数;根据花朵上的数和其中一片叶子上的数,可以用除法计算出得数。187\n  3.第3题。  集体订正,说说每一组算式的联系,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第4题。  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句口诀算的。三、综合练习。  1.第5题。  出示图,想一想:图中画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出:左图每棵树上有3只鸟,有2棵树,一共有6只鸟;右图有3串枇杷,每串4个,一共有12个。  2.第6题。  读题,说说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小结:把一共的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3.第7、8题。  (1)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算式?  (2)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怎样想呢?  指出:把一共的30棵,每5棵一份,是平均分,把24全平均分成6份,也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4.第13题。  引导学生说说已知什么,怎样求一共多少。  指出:求一共是多少,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这道题是将不相同的两部分全起来,用加法。  5.第9题。  老师说算式。  6.第10题。  统计正确情况。  7.第11题。  对比练习,让学生说说要注意什么。  指出:在计算时一定要先看清运算符号。187\n  8.第12题。  限时练习,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统计学生错误比较多的题,集体交流,要想哪句乘法口诀?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五、独立作业《补》第4单元课题:复习第9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57-58页1-7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187\n教学重点:初步学会联系除法的含义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组合已知条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教学准备:情境放大图、口算卡片。教学流程: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在表内除法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名称、用口诀求商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这些知识。板书:复习二、查漏补缺训练  1.动手摆一摆。  (1)每份2根,有3份。你能根据摆出的小棒写出有关的算式吗?  (2)把12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根。交流算式。板书:平均分成,12÷3=4,12除以3等于4。  提问:12叫什么?3、4呢?根据回答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3)看小棒图,还可以怎样说?  引导: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分成3份。板书:每4个一份。  指出:每份×份数一共,份数×每份一共,一共÷每份=份数,一共÷份数=每份  2.限时完成第3题。  提问:30÷5=6想哪句口诀?追问:有的口诀只能计算一道除法算式,你能说一个吗?  3.第4题。提问:怎样进行大小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先计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三、综合运用提升  1.第5题。187\n  提问: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盆花吗?  出示问题  2.第6题。  提出问题1: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  3.第7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问题(1)(2),提问: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条件,提出问题。  4.思考题。  (1)理解“每人分得的块数和小朋友的人数同样多”  (2)根据“有一堆糖,比20多,比40少”,你知道了什么?  集体得出:可能有25块糖,有5个小朋友,还可能有36块糖,有6个小朋友。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187\n第5单元课题:认识线段第1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187\n一、思索探究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弯弯曲曲的毛线.这条毛线不仅好看,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  2.请大家观察这根毛线,你看到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3.要使这条毛线变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拉直)生演示。  4.揭题。  他用手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就变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我们用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二、交流共享                                                                                                                                                   (1)初步感知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看老师画一画。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2)总结概念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有两个端点)2.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187\n(4)找线段: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测量线段1.出示。问:你有什么发现?(线段有长有短)2.打开作业纸,看第一题。估一估这三条线段的长度。(注意估测方法的指导)3.测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测量之前先说说测量的注意点)4.反馈。画线段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2.指定条件画。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三、检测完善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187\n  2.量一量。先估一估,再量一量。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3点能连几条线段?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思考。4.猜一猜ABCA、这幅图中有几条线段?四、反思总结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187\n第5单元课题:认识厘米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量、画与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87\n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能正确估测较小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                                                                                                                                                    学生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一天,天线宝宝出来玩,突然从空中飘来一张课桌,天线宝宝围着课桌又唱又跳,这时从地下伸出了小喇叭:“你知道课桌有多长吗?”同学们,这张课桌和我们的课桌是一模一样,你能帮天线宝宝找到答案吗?                                                                                                                                                       学生四人一组,选用桌上的工具动手量课桌的长度。                                                                                                                                                      (工具有:文具盒、书本、铅笔、纸条、手)                                                                                                                                                      2.谁愿意大声告诉大家你量的课桌有多少。                                                                                                                                                      学生交流汇报:有4个文具盒长,有8个手掌长,有5枝铅笔长……                                                                                                                                                      3.质疑:奇怪了,同样长的课桌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该怎么办呢?(用同样的工具量)                                                                                                                                                      经历用同种工具测量的过程。发现还是不够方便。有什么解决办法?                                                                                                                                                      [让学生亲历测量过程,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                                                                                                                                                      二、思索探究                                                                                                                                                       (一)认识厘米                                                                                                                                                      1.认尺子                                                                                                                                                      下面我们来认识尺,大家仔细观察学生尺,你发现尺上有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汇报)                                                                                                                                                     (1)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187\n(2)对。有一条条的线段,有长有短,长线段对着数字。这些线段在尺上叫刻度线。                                                                                                                                                      (3)对。有“厘米”或“cm”。cm就是厘米的英文表示,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来找“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0”是我们认识的老朋友,那你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                                                                                                                                                     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2)谁知道尺上0~1的这段有多长?(生拿尺比划,估测)                                                                                                                                                     用手势演示一下1厘米的长度。(生观察、汇报)                                                                                                                                                     拿出准备好的的一个小方块,量一量每条边的长是几厘米?我们发现边长正好是1厘米。下面就请学生跟着我做:轻轻地捏着小方块,把小方块移开,注意手指不动。看到了吗?1厘米有多长?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都记住了吗?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                                                                                                                                                     尺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从刻度1-2、从刻度2-3)                                                                                                                                                     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尺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分组讨论、汇报:小纸条的短边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                                                                                                                                                    生在尺上找。                                                                                                                                                  (2)你能在尺上找上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并汇报怎么指的?                                                                                                                                                    4.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举起铅笔,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187\n(2)量几厘米                                                                                                                                                     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尝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                                                                                                                                                     看看书上是怎么量的?                                                                                                                                                     (铅笔的左端对准0刻度,尺放平,看铅笔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一生上台演示,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                                                                                                                                                     生在()里填上数字,并练习量线段的长。                                                                                                                                                    (3)独立练习“想想做做”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4)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独立练习“想想做做”3,强调“接近整厘米时通常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三、交流共享                                                                                                                                                     1.游戏:天线宝宝看到大家量得这么高兴。它们也想举行“测量大赛”,大家给它们做个评委好不好。用手势表示对错好,比赛开始。(1)丁丁上台量(对)(2)拉拉上台量(超过8厘米)帮他纠正一下吧,这下这条线段是不是正好8厘米,看看更接近几?像这样可以说它的长大约8厘米。(3)迪西上台量(不足8厘米)纠正后观察这条线段是多长?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它大约8厘米长。(4)调皮的小波上台,把尺弄断了,怎么量?帮帮他                                                                                                                                                    生讨论汇报:①可以把刻度2当作0刻度,接着往下数。                                                                                                                                                     ②正好占了5大格,就是5厘米。                                                                                                                                                     ③也可以通过计算。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关键得看清楚线段占了几个厘米长。                                                                                                                                                     187\n2.你们想知道自己的食指、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呢?“想想做做”/4                                                                                                                                                     生估测再量、汇报。                                                                                                                                                      3.小结:食指宽、手掌宽一样长,都可看做我们身上的尺。                                                                                                                                                     下面,我们用身上的尺来估一估文具盒的长,再用尺验证。                                                                                                                                                    学生汇报后,将各自估计结果填在“想想做做”/5估计栏,测量后将结果填入“量一量”栏中。                                                                                                                                                    4.画几厘米                                                                                                                                                    (1)你能根据刚才量的方法,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                                                                                                                                                    这个画法对吗?听听茄子博士说的话。                                                                                                                                                    一生演示并介绍画法                                                                                                                                                    (2)画线段练习,想想做做/6                                                                                                                                                     四、检测完善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考考你,小明做衣服,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讨论汇报                                                                                                                                                     ①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纸条长段。                                                                                                                                                     ②用软尺。                                                                                                                                                     3.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课件介绍)所以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课后你们可以选用软尺或直尺,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量,也可以和小伙们合作量。187\n187\n第5单元课题:认识米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建立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并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操作、比较和估测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3.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培养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并测量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难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米的有关知识。课前准备:                                                                                                                                                       米尺,1米长的绳子,缝纫尺,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                                                                                                                                                     复习旧知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说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举例:如图钉长,食指的宽                                                                                                                                                     3.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并说说是怎样量的。                                                                                                                                                     引入新知                                                                                                                                                    1.你们用学生尺可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如铅笔、橡皮等,也可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如教室、黑板的长                                                                                                                                                     2.学生代表分工测量                                                                                                                                                     一人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                                                                                                                                                     187\n3.大家对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想。                                                                                                                                                     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用学生尺量课桌的长比较麻烦。                                                                                                                                                       学情预判:                                                                                                                                                                                                                                                                                                            4.揭题:像这样量比较长的物体,再用学生尺量,用厘米作单位,就比较麻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认识米)二、思索探究                                                                                                                                                    1.认识米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估测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张开双臂比划                                                                                                                                                    (2)出示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观察米尺                                                                                                                                                    (3)两人合作,张开双臂抓住米尺两端,把米尺从两手中抽去(两手间的长度就是1米)                                                                                                                                                     (4)、记住:“1米大约这么长”                                                                                                                                                     (5)、拿出一根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                                                                                                                                                     △估一估,教室里哪一件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比一比,估一估,几枝铅笔的长大约是1米,比一比。(学生用1米长的绳子比一比)                                                                                                                                                     △看一看,教室里哪一件物体的长度比1米长。                                                                                                                                                    小朋友的身高也比1米长,1米到你身体的哪一部位?比一比,为什么不同?(学生用1米的绳子比,有的到肩,有的到颈……)                                                                                                                                                     你知道该怎样表示你的身高?引导学生用几米几厘米表示。                                                                                                                                                     (6)想一想: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做单位?                                                                                                                                                     2.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                                                                                                                                                     (1)猜一猜,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用手指着米尺上的数数,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2)数一数,1米到底等于多少厘米。                                                                                                                                                   187\n齐读1米=100厘米3.质疑:如果去掉单位名称1=100吗?                                                                                                                                                     学生讨论:不定数字后面要有单位才能表示物体的长度。三、交流共享                                                                                                                                                    1.用米量                                                                                                                                                     试一试,一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强调注意:应从物体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正确量出长度。                                                                                                                                                     2.先估计再测量,检查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完成表格:估一估量一量黑板长教室宽门 高四、检测完善                                                                                                                                                     1.想想做做第3题。                                                                                                                                                    先估计,再测量。                                                                                                                                                     2.想想做做第4题。  (1)量身高,教师先示范,然后同桌合作,交流各自的身高比1米多多少厘米?  (2)量1庹的长度,同桌合作,说说大约长1米几厘米。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交流题意:拔河绳长25米,消防救生绳比拔河绳长5米。  生:用拔河绳的长度加上5米,就是消防救生绳的长度。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算式:25+5=30(米)。                                                                                                                                                     4.想想做做第6题。  师:读题,结合图上信息说说你知道什么。187\n  你知道小红要走多少米吗?  生口答:64+30=94(米)。  小明走的路近。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进行个跳远比赛,记下自己立定跳远的成绩,看看怎样记最科学?谁是咱们班的跳远冠军?187\n第5单元课题:练习十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解决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知识。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表达物体长度。课前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多个、直尺、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几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提问:这是什么?(线段)                                                                                                                                                     师:你知道线段的特征吗?                                                                                                                                                     3.让学生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                                                                                                                                                     4.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5.1米等于多少厘米?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1题。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说说用什么单位合适。187\n提问:为什么床的长和旗杆的高要用米作单位,而粉盒的高和黄瓜的长却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一般情况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则用厘米作单位。2.完成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3.完成练习十第3题。  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4.完成练习十第7题。  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四、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4题。指名读一读,然后解答交流。2.完成练习十第5题。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3.完成练习十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他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教师将这些物体按一定顺序进行堆放,让学生算算它们的高度是多少厘米。187\n动手做。  (1)教师提出要求,量长方形纸的4条边。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在长方形纸上,任意折出折痕。折3次,交流。  (4)怎样折,折痕最长?五、反思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187\n 第5单元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第5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1.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2.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在实际生活能选择工具,进行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直尺、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187\n(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六、反馈完善  《补充习题》187\n第6单元课题:7的乘法口诀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并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187\n3.让学生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情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这是蔚蓝色的(大海),看,这些帆船把大海装点得多美呀!二、探究交流  (一)铺垫孕伏,填写表格。  师:这只小船是用几个三角形拼成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生同数三角形的个数。  师:拼一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那么,拼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拼3只小船呢?4只呢?……好,我们就来算一算,填一填。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62页,完成小船下面的表格。  学生动手填表,教师巡视学生填表情况。  指名汇报。  小船只数  1  2  3  4  5  6  7  ▲的个数  7  14  21  28  35  42  49  师:拼一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是几个7?生:1个7  师:拼2只这样的小船用了14个三角形,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生:7+7=14  师:这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得14  师:拼3只小船用了21个三角形,大家又是怎么得到的?生:7+7+7=21生:3×7=21生:14+7=21  师:14是几个7相加得到的?再加7就是几个7相加?生:3个7相加得21  师:这么说,28是几个7相加得到的?生:4个7相加得28187\n  师:35呢?生:5个7相加得35  师:6个7相加得多少呢?  师:49里面有几个7?  学生回答后,组织学生看表格中的数,按顺序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3个7是21……  (二)根据乘法算式,尝试编写口诀。  师:1个7是几?乘法算式怎么写呢?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7=7一七得七  师:2个7相加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谁也能编一句乘法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7=14二七十四  师:口诀中“二”表示什么意思?  生:2个7相加  师: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把书上62页乘法算式的得数填好,编出口诀吗?  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三)利用规律,有效记忆。  师:同学们把7的乘法口诀都编出来了,现在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能很快记住它们!  学生自由地读、背口诀。指名背口诀。  师:你记得真快!有什么好方法?  生:每一句都比前一句多七,只要记住前一句,再加上7就可以得到后面的一句口诀。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得数依次大7吗?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7的个数相差一个,所以得数会相差7。  师:你觉得这些口诀中哪些比较好记,哪些又比较难记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比较难记的口诀吗?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理由。例如: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比较好记。187\n  出示: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这句话中用到了哪几句乘法口诀?  难记的可以利用前一句或者后一句口诀帮助记忆。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口诀中的规律:相邻两句的得数相差7。好的,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再来记一记7的乘法口诀。  学生集体背一背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三、反馈完善  1.送算式“回家”。  师: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根据口诀能算出哪些乘法算式的积?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教师将1×7、2×7……7×7、7×1、7×2……7×6等13张算式卡片分发给各小组,学生把它们贴到相应的乘法口诀后面。  黑板上形成板书:  一七得七1×77×1  二七十四2×77×2  三七二十一3×77×3  四七二十八4×77×4  五七三十五5×77×5  六七四十二6×77×6  七七四十九7×7  教师组织学生检查:是否有算式送错了家?并引导学生发现:根据“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根据其它几句口诀,都分别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63页“想想做做”第1题。  3×7+7=4×7+7=5×7+7=  4×7=5×7=6×7=  7×4=7×5=7×6=187\n  (1)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2)全班交流。  每组题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对利用口诀进行计算的同学给于表扬,做错的同学说说原因。  (3)讨论:为什么每组题的结果相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每组题中的三道算式各不相同,但它们所求的7的个数是相同的。  对每横行的题目进行比较时,让学生试着在5×7+7的后面再写一道乘加算式,应该写什么?  (4)进一步追问:5个7比4个7多几?比6个7少几?使学生明白前后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3.听算练习  老师报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仔细听题,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相应的口诀。  4.应用性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每只瓢虫的背上有7个“星”。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想想做做”第6题。集体读题,独立完成。交流:你是怎样想的?7个6相加是多少?四、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小矮人的画面,让学生照样编儿歌: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1个矮人2只碗,7个矮人14只碗……  师:下面还有没有  生:有  师:我们继续编一编好不好?187\n187\n第6单元课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自主探索、理解掌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挂图、乘法口诀卡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智慧老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智慧老人,今天来你们班想请大家和我一起玩分花片游戏,好吗?”  谈话:每个课桌上有28朵花片,同桌互相合作,把28朵花片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是怎样分的。二、探索交流  1.出示挂图。  师:我们看智慧老人带来的4个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教室一起玩花片。我们来看豌豆老师和茄子老师结合小朋友玩花片提了哪些问题?  2.师:谁来把左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同学们一共做了28朵花,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1)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用除法算?(2)学生讨论:怎样求商?187\n(3)交流:怎样算?用哪一句口诀?(4)独立填在书上。 3.谁来把右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一共有28朵花,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1)算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可怎样列式?(2)可以怎样计算?独立在书上填写。(3)观察比较这一组算式所用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突出计算28÷7和28÷4时,都要用口诀“四七二十八”。  4.小结:刚才小朋友们提出了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找出了计算方法,计算28÷7,想四七二十八,商是4;计算28÷4,想四七二十八,商是7。   提问:计算这两道算式时你是用的什么方法呢?你发现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用了同一句口诀:四七二十八) 三、反馈完善  过渡:今天,智慧老人还带来了不少礼物呢,你们想得到它吗?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师:现在智慧老人带我们去池塘边看一看,池塘里有荷叶和荷花苞。智慧老人要我们小朋友要认真完成荷叶上的三组题目,等荷花开了,他答应我们去观赏荷花呢。  (1)指名三人上黑板完成,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2)集体纠正。  提问:你发现什么?  观察比较每组题中乘、除法的关系,交流后得出: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师:小朋友们完成得真不错,智慧老人一定会带我们去观赏荷花的。  2.“交朋友”游戏(“想想做做”第2题)  师:智慧老人还带来了他的学生呢,他们很想和我们小朋友交朋友,不过他们有个条件,要请小朋友看着他们衣服上7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如果说对了,那他们就会和你永远交朋友。187\n  让学生自愿上来说一说,说对了,就把动物玩具送给他。  3.“争星”游戏(想想做做第3题)(1分钟)  在1分钟内完成得又对又快,就能得一颗智慧老人带来的红五星。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智慧老人的学生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请小朋友来帮他们一下,好吗?  让学生充分观察图意:  根据问题和图中的信息,你能完整地说说每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学生列式解答后,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智慧屋  师:智慧老人看到你们帮他们解决了困难,太高兴了,他们夸你们聪明呢。现在他们要带我们到智慧屋去,相信你们会更聪明的。  (1)21÷7=□21÷□=714÷7=□14÷□=7  (2)□÷7=□□÷□=7  同桌讨论,然后指名交流。四、全课总结,揭示课题  1.师:今天,智慧老人带来的游戏好玩吗?那你在游戏中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课题: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师:智慧老人还想对小朋友说几句话呢。  智慧老人:在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勤动脑。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小朋友,记住我的话了吗?再见了!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8÷7=428÷4=7  (四)七二十八四(七)二十八187\n187\n第6单元课题:练习十一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记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用已学过的简洁口诀熟练计算相应的乘法、除法。教具准备:口诀卡片、图片。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练习十一第1题。  要求学生横、竖都能背。2.练习十一第2题。  同桌游戏:一人出示一张卡片,一人说出四道相应的算式。(要提醒学生在课外相互之间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3.练习十一第3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交换批改。4.练习十一第4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写一写,再通过小组交流,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整理,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第2个乘数可以从1开始填。  出示(1)÷(7)=7?让学生辨析纠正。5.练习十一第5题。  先出示7×2+6,3×7-5  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交流小结:乘加、乘减算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6.练习十一第6题。  先算一算,再比一比。  算好后交流:每组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提问:结果相同,算式之间有联系吗?二、综合练习。187\n1.练习十一第7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三题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自己解决问题。观察三题答案,有何关系?2.练习十一第8题。仔细观察图,说说图中所表示的意思,列式解答。3.练习十一第9题。  提问:如果买圆珠笔,可以买多少支?怎样列式?交流结果:4×7=28(支)。  如果每支圆珠笔2元,每支钢笔多少元?怎样列式?4.练习十一第10题。  出示拼好的组合图形,说说它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列式解答。三、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  《补》  187\n第6单元课题:8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推导8的乘法口诀,掌握并熟记8的乘法口诀。2.在应用口诀的过程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数学来源和意义。187\n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教学难点: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记忆。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最少的小正方体搭一个大正方体吗?试着动手搭一搭。(学生操作后汇报)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搭1个大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搭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搭3个呢……搭8个呢?学生填写表格。交流填写情况。  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8、16、24、32、40、48、56、64)  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8)  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8是多少?2个8呢?“24”是几个8?几个8相加得32?……  你能根据这张表格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把书上的口诀填写完整。  全班交流:指名读口诀,大家共同订正。  小朋友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一遍口诀。  从这些口诀中你发现了什么?(1、每句口诀的开头依次是一、二、……2、每句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八。3、从上往下得数依次多八。4、从下往上得数依次少八。)  哪几句口诀容易记?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记忆?  (如忘了“四八三十二”,想“三八二十四”24+8=32或者想“五八四十”40-8=32)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187\n  课间休息:智慧树(把口诀补充完整)。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做第一组题。计算3×8用什么口诀?再加1个8就是几个8?你发现了什么?  继续完成第二、三组题。  2.“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学生审题:比8个8少(),是指谁比8个8少()。3.看口诀说出相关的乘法算式。4.大转盘你能用口诀算一算吗?5.“想想做做”第5题  这些是乘加算式。乘加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答:从前往后,依次运算。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6.“想想做做”第6题  仔细观察图,看一看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7.“想想做做”第7题独立完成,交流:你想的是哪句口诀?四、反思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乘法口诀?  2.你们知道1只螃蟹几条腿?2只呢?你能遍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8只螃蟹64条腿。让我们一起拍手说一说。187\n第6单元课题: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第5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经验,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关系,初步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2.让学生用刚学习的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在计算和比较中自主掌握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准备:挂图、口诀卡一、复习导入1.复习8的乘法口诀。  (1)背口诀  全班齐背——指名背——小组对口令。187\n  (2)把下面的口诀说完全。   (3)开火车游戏  看卡片说得数,并说一说用了哪句口诀。2.“想想做做”第7题小朋友,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观察一下,这几道乘法算式中缺少什么?你能补充完整吗?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1.出示例题。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师:这是花边。花边是有长短的。你知道这条花边长多少厘米吗?(16厘米)这里每一只鸟图案的长度是1厘米。出示题目:把花边平均剪成2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平均剪成8段呢?学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交流并板书算式:16÷2=8(厘米)16÷8=2(厘米)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想:二()十六,()八十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二八十六2.拓展思维。(1)提问:还可以平均剪成几段,每段长多少厘米?想一想,同桌讨论,交流结果。板书:16÷4=4(厘米)(2)提问:如果花边的长度是24厘米,可以平均剪成几段,每段长多少厘米?引导:得数是二十四的口诀有哪些?同桌交流,得出: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学生总结:花边的长度是24厘米,可以平均剪成3段、8段、4段、6段。三、反馈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分组练习,说说每组算式之间的联系。187\n指出:每组的三道都是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乘法口诀既可以帮助口算乘法算式又可以帮助口算除法算式。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根据一句8的乘法口诀说出两道除法算式吗?同桌互相合作,一人出口诀卡,一人说出两道除法算式。3.用下面的各组数编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4、8、326、8、482、8、164.出示:□÷8=□     □÷□=8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述。5.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指导他们分析原因并要求及时订正。提问:你觉得在口算时,需要注意些什么?6.比较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组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要看清符号,不同的符号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学生口算后,交流答案,说说分别用哪一句口诀。3.解决问题的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计算?指名说说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4.拓展练习一根绳子长24米(1)如果每段长8米,分了几段?要剪几次?(2)(2)如果剪3次,每段长多少米?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在口算8的除法时,可以利用什么来计算?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187\n第6单元课题:练习十二第6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学生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口诀?你都掌握了吗?  指定要求背(横着背、竖着背、拐弯背);师生、生生对口令背把口诀填完整:四八()()二十四六()四十八 四()三十二()五十六()二十一  学了这些口诀有什么用呢?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闯关,比比谁能顺利闯关。二、基本练习  1.第一关转转盘(第2题)  出示转盘图。学生抢答,并说出相应的口诀。做了这两组题,你有什么发现?187\n  2.第二关填数字(第3题)  40>8×□□×8<604×□<32□×□=1624÷□=□  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字?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有序地整理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3.第三关(第4题)  提问: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每段有8格,有这样的三段,也就是3个8.可以用算式3×8=24或8×3=24.  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说:一共有24格,平均分成了3段,每段有几格?  师:还可以怎样看?  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有24格,每8格一段,分成了几段?  提问:这道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三、综合练习  1.第四关(第5题)  (1)提问:求参加义务劳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哪些条件?  知道男同学和女同学的人数,求总人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求一共分成了几组?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32人,每8人分一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结: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必须先求出第1个问题。  2.第五关(第6题)  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是什么?需要找到哪些条件?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该怎样解答?3、去超市逛一逛。187\n  出示玩具图片  小明带了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公共汽车?  小军用16元买了4辆玩具拖拉机,每辆玩具拖拉机几元?  你准备带几元买什么东西?和同桌说一说。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  《补》187\n第6单元课题:9的乘法口诀第7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准备:图片、小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谈话:同学们都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吧,里面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辛苦取得真经。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句乘法口诀吗?(九九八十一)这是一句关于9的乘法口诀。  2.你能把9的乘法口诀说一说吗?  同学们还不太熟悉的是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正确的得数,并找到规律,熟悉牢记它们。二、自主探索  1.出示星星图的第一行空格。  数一数有几个格?(10格)再出示星星,你知道有几颗星星?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出来的;有10个格子,贴上星星后还剩一个空格,比10少1就是9个)板书:1个9比10少1是9  2.出示第二行星星图。现在又几颗星星?你是怎么想的?(看到2个9,9+9=18颗;2行格子是20格,还剩2个空格,就是比20少2是18)板书:2个9比20少2是18  3.猜一猜:下面会是几行星星出现?共有几颗星?你是怎样想的?  4.实践操作。现在把你的猜想填在P75的表格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填完后和你的同桌交流结果。187\n  5.全班交流,读一读所填的结果(1个9是9,2个9是18……)。三、编制口诀  1.谈话:你能根据表格的结果,把口诀补完整吗?  2.出示:一九得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   六九()七九()八九()九九()  3.找出规律。  (1)讨论: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  (2)交流:9的乘法口诀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9;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几和9相乘,积的十位上的数就比几少1;几个九的得数就比几十少几……  (3)小结:这些我们发现的规律,都可以帮助我们记忆9的乘法口诀。如记不清6×9的积是45还是54时,可以这样推算,6个9的积比60少6,所以积是54。  4.用喜欢的方法熟记还不太熟练的口诀。  5.介绍手指记忆法。  教师示范说明:伸出两手,从左往右,按1——10的顺序排列。几乘9,只要弯曲相应的第几个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数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边的数就是积个位上的数。  学生跟着打屏幕试一试。  运用口诀1.各种形式背诵口诀2.独立完成试一试。四、反馈检测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交流填写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指名交流。小结:几个9比几个10少几。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87\n学生独立完成,观察:每组题有什么特点?交流,指出:都是根据上面的口诀来计算的,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每组的两道题想同一句口诀计算,根据乘法算式可以算除法算式的得数。提问:今天学习的口诀中,有哪些得数在以前的口诀中出现过?交流:有三三得九、三六十八、六六三十六。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第6单元课题:练习十三第8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转盘、或情境图187\n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  1.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二、基本练习  1.第一关:接力小火车  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第二关:计算小能手  出示第3题,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三、综合练习  1.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2.第5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出示实际问题,先做什么?要求先读题。  在作业本上解答。  根据交流结果板书:9×3=27(人),36÷4=9(组),18÷2=9(人)。  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补充练习:幼儿园小班有40个小朋友。王阿姨准备将一箱牛奶分给他们,这箱牛奶有9排,每排4盒,够分吗?  提问:先求什么?组织完成并交流结果。四、反思总结187\n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第6单元课题:乘法口诀表第9课时教学目标:  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初步感受知识整理的重要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记乘法口诀。教学准备:布置预习填完整乘法口诀表。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昨天,老师请你们帮助鸽子送信,你们完成任务了吗?说说你当时是怎么填写这些口诀的?(指名口答)还有不同的填写方法吗?你发现了乘法口诀表中的秘密了吗?  (竖着看,这些都是一乘几、二乘几、三乘几……九乘几。  横着看,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口诀。  斜着看两个乘数都相同。)  同桌互相检查一遍,是否把乘法口诀表填对了。  2.看来小朋友们不仅能完整地整理出乘法口诀表(板书课题),还能发现藏在其中的规律呢!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规律来记住所有的乘法口诀呢?你打算怎么记?  这乘法口诀表中你觉得哪部分难一些?请你小声地把难的部分读一读,熟练的同学也可以小声背一背。  如果4×6这句口诀突然想不起来了,怎么办?  生1:可以想三六十八,再加一个六就是四六二十四。  生2:五六三十,减去一个六就是四六二十四。187\n  师:我们可以联系口诀中的上下句来帮助记忆突然想不起来的某句口诀。  学情预判:    二、探究交流  1.第一横排和第一竖列分别出现了1——9,现在我们将这些数相乘,并且已经算好了一些乘积。你知道这些积是怎么算出来的,选一个说说看。那我们一起来算算第一横排,请你报出算式和乘积……观察一下,我们刚才填的都是?(一乘几)。接下去你会填了吗?打开书填写。  请同学一排排直接报得数,其余同学看着自己的书认真核对。  2.观察这张表格,第2排都是什么样的乘法?(二乘几)。第4排呢?第9排呢?  这里的乘积,有的只出现一次,有的出现好几次,以7为例,你找找乘积7在这里出现了几次?(学生很快能发现有两次)。  都认为有两次,那咱们在表中找一找,说出算式。(1×7=77×1=7)那乘积8出现了几次呢?(学生很难准确答出)  你觉得这样找快不快?要想很快找到某个乘积还是要想乘法口诀。乘积是8的口诀有哪几句?(一八得八二四得八师板书)  根据一八得八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1×8=88×1=8师板书)那二四得八呢?(2×4=84×2=8师板书)  根据这里的口诀和算式,再回到表中找找,8出现在哪里?  (1×8=88×1=82×4=84×2=8)  那8出现了几次?现在你觉得在表中找某个积难吗?有了好方法就容易了。回忆刚才的方法,我们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最后再回表中找一找,那我考考你,乘积20在表中出现了几次?  看黑板,根据一道乘法口诀可以写出几道乘法算式?  3.再看看乘积64出现几次?先想什么?再想什么?187\n  还能再写一道吗?为什么?(因为两个乘数都相同,反过来还是一样的。那像这样只能写一道乘法算式的口诀我们称为特殊的口诀。)这样特殊的口诀还有哪些?  二二得四、六六三十六……(师点出对角线上的乘积,1、25、49、64、81用红色,4、9、16、36用黄色)  同学们用这些特殊的口诀算出的积都在这条斜线上。我们知道64出现了一次,那81呢?那49呢?那25呢?1呢?  这些积只和一句口诀有关系,而且是句特殊的口诀,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因此它们只出现一次。老师用红色表示。那剩下来的黄色的积出现了几次呢?选一个研究研究。  (这次和两句口诀有关,但其中一句是特殊口诀,所以只能写三道算式)它出现几次?  其他几个黄色的积和36的类型是一样的。在这里乘积出现三次的老师用黄色表示。观察在这条斜线上乘积,要么出现一次,要么出现三次。你对哪个数感兴趣,可以回家找找看它出现几次,为什么?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口算比赛。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老师想比一比,看谁想的算式多。  学生口答。  3.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先解决第1个问题,说说是怎样想的?四、作业  《补充习题》187\n第6单元课题:连乘连除乘除混合187\n第10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读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学具准备:挂图、若干面小红旗。教学过程:一、先学探究1.激趣。谈话: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学生随着音乐边表演边唱:“走走走走走走走,我们乘上小轮船,走走走走走走走,我们要上快乐岛。”售票员说: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登上快乐岛,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2.复习。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出示题目:2×3=6×4=48÷6=8÷2=36+4+539-13+1514+9-2156+6-12鼓励: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走吧!学情预判:二、思索探究187\n1.教学例题的第1个算式。(出示挂图)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啊!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甜又大的鲜桃呀!快来试试把!”出示:2×3×4。谈话: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学生读一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2)尝试计算。提问: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交流时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2×3×4=24,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在黑板上用线划出计算过程。2.教学例题的第2个算式。(出示挂图)猴老板说:“你们算得真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出示:36÷4×3。谈话:同学们,你们谁来读一读呢?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可以讨论一下。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错误及时纠正。全班交流时板书:36÷4×3=27在黑板上划出计算过程。3.教学“试一试”。谈话: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缓缓走来,说:“小朋友,我来考考你们吧!”187\n出示:48÷6÷2=□        8×3÷6=□ 学生读题,在书上完成。全班交流运算顺序,老师板书得数。奖励:做对的学生每人拿出一个鲜桃奖励自己。4.小结。提问: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两步计算)我们叫它----结合学生的回答分段板书:(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从左往右依次算)三、反馈完善  谈话:我们去聪明屋里看看有什么发现吧!1.“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2.做“想想做做”第2题。谈话:同学们,你们愿意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本领去接受智慧宫的挑战吗?3.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男同学做左边的4题,女同学做右边的4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显示: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已经成功地游玩了快乐岛,祝贺你们!欢迎下次再来。四、反思总结今天,我们愉快地参加了快乐岛的数学游园会,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你们太棒了。谁来讲讲今天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了什么?你又知道了什么?187\n187\n第6单元课题:练习十四第1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计算乘、除法范围内的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灵活运用学过的算法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熟练使用乘法口诀,正确进行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二、知识再现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1)指名背。(2)同桌互相背(3)四人一组抽背  (4)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三、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  63÷9=7×6=40÷8=54÷9=  21÷7=5×9=6×6=6×8=  7×4=81÷9=35+5=63-9=  (1)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说说有错的几题的计算过程。  (3)我们可以怎样来口算乘、除法?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187\n  拿出数字卡片进行游戏.游戏规则:两人同时出示卡片,一人根据卡片上的两个数说出乘法算式,另一人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每说对一次得1分,最后比谁的得分多。  3.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1)学生算出得数之后,选择部分题目要求学生说一说分别是怎样算的  (2)你认为在笔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要注意些什么呢?四、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1)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  (2)第二问应怎样解答?  (3)你发现了什么?  (4)说说第1问和第2问之间有什么联系?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要求学生先读题,再解答。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提问:从题目中知道什么?怎样解答?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六、课堂作业187\n第6单元课题:复习第1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沟通乘法与加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3.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评价和表达交流的能力。187\n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进一步沟通乘法与加法、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前一阶段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以及用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将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复习。二、知识系统整理1.出示第1题图谁来说说图意?生:左边盘子中有7个草莓,右边盘子中有7个草莓。(出示图下四个算式框)看一幅图写四道算式。知道该怎么做吗?做之前请大家先说说图意,看看这样的方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再将算式填写进去。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练习反馈。(报算式,说说这样列式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在计算结果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二七十四这句口诀 过渡:口诀在计算中是十分有用的,通常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写四道算式,你能根据下面的口诀各写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吗? 2.出示第2题 根据下面的口诀各写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分小组写在作业本上,指明扮演,集体订正)187\n  所有的口诀都可以写出2道乘法和2道除法吗?不是,也有例外,如:二二得四、五五二十五等。  这样特殊的口诀一共有几句呢? 3.齐背口诀。  能完整地将口诀背出来吗?  (1)生齐背乘法口诀(2)挑战倒着背。  (3)与“胡迪”对口诀:  七(  )六十三()八五十六()五十四  五七()四八()()二十四三、查漏补缺训练  1.填表计算  口诀背得这么好,你会用口诀吗?(出示第87页第3题)  先看表格第一列,齐读。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乘数×乘数=积)  2.展示学生作业:  提问:表格的最后一列,为什么填7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因为5×(7)=35,所以填7。  预设二:因为35÷5=7,所以填7。  出示:乘数6748乘数3899积185636249改编并指明回答,说说怎么想。先看表格第一列,齐读。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表格二被除数21487236除数38187\n商9学生独立将表格填完整。集体核对。3.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来检查自己做的对不对,那就是顺着读一读。(指导检验的方法)四、综合运用提升1.填一填,再想一想:1+3=1+3+5=1+3+5+7=2×2=3×3=4×4=2.大擂台: (1)比一比,算一算:45+58÷8  45÷58×8 (2)出示:36÷472÷9  36÷627÷9 (3)出示:2×3×99×4÷618÷6×372÷8÷3 提问:在计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些什么?3.三分钟口算比赛。(第5题) 比赛结束后,核对,统计错误人数,并让做错的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又如何?187\n第6单元课题:复习第13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建构乘法、除法解决问题的框架,分析信息,理解信息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为采纳正确的解决策略做好准备。187\n2.在讲解练习的时候注重各题之间的差别,提高采集信息及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审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弄清题意,在图文中找寻有用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今天我们来复习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复习”第6题。出示图,让学生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计算。交流结果。小结:已知总数,求每份是几个,用除法计算。完成“复习”第7题。  指明回答算式。  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已知每份和份数,求总数用乘法;已知总数和每份求份数用除法;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用除法。二、查漏补缺训练完成“复习”第8题。1.(1)先出示前两个信息:铅笔画有7张,蜡笔画有7张。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么想?算式怎么列?2×7=14(张);7+7=14(张)(2)出示第三个信息。水彩画也有7张。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么想?算式怎么列?3×7=21(张);7+7+7=21(张)。你喜欢用什么方法?为什么?2.完成“复习”第9题。引导学生想积是18的口诀解决问题。三、综合运用提升187\n1.完成“复习”第10题。  提出问题:选哪种船需要的只数少?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1)根据“每份分得越多,份数越少”的规律想到的;  (2)用计算的方法,分别求出大船和小船的只数。2.完成“复习”第11题。  (1)根据图意,理解什么是“一套”。(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是一套。)  (2)搬一套课桌椅要多少人?  (3)完成(2)(3)题。引导学生根据“搬一套课桌椅要3人”解决一下问题。    3.完成“复习”思考题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又如何?从这节课中我们体会到了弄清信息是很重要的,有些信息是直接告诉你的,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先想一想,然后再做,千万不能盲目。187\n第7单元课题:观察物体第1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觉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抓住特征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具学具准备:玩具小猴和茶壶及相关的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今天老师要考考你。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187\n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二、思索探究  (一)从前后两个角度观察物体。  1.谈话:让我们就从每天陪伴我们学习的教室开始吧.仔细观察教室的四周,你最喜欢教室的哪一面?  2.组织观察:同学们跟着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二三,咔嚓。拍好了,现在,让我们把照片印在脑海中。谁来说说你拍到了什么?然后站在后面拍到了教室的那一面?  3.出示例1,回答问题:这两张照片,你知道那一张是在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吗?另一张是在教室的那一面拍摄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4.练习:老师在我们学校的大门也拍了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摄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摄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观察物体187\n  1.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礼物,瞧一瞧,一只小狗,你喜欢他吗?让我们为它拍张照片做纪念好吗?  2.引导观察,初步发现规律:先给他的前面来一张,想要照片吗?我们合作把它画出来好吗?你们说,我来画?你拍到了什么?再来张后面的?这次我们又拍到了到了什么?要想拍张侧面的,小狗可以怎样放?谁来摆一摆?这两种摆法拍到的一样吗?拍左面的时候,我们怎样画?右面呢?  同一只小狗,在前后左右四个不同的位置拍的一样吗?在小狗的前面能拍到什么?后面呢?在小狗的左边和右边拍到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发现规律了,那么观察别的小动物是不是也一样呢?让我们一起再来观察观察。  3.小组观察,验证猜想:你们的抽屉里有什么?请每个小组长拿出抽屉里的玩具,让它面向黑板坐好。互相说说,你们在玩具的那一面,看到了什么?同一个小组的同学,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想换个位置看一看吗?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按顺时针方向移动位置,每移动一个位置就仔细看,并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移四次,完成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4.出示例2,小明他们也给他们的玩具小猴拍了照片,你能判断每张照片各是谁拍的吗?你是怎样想的?让生动手连一连。.宝盒游戏  师:(出示哆啦A梦的照片)看到大家今天学习这么认真,表现这么出色,哆啦A梦也为我们高兴呢!瞧!它还给咱们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三个宝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你想先来打开几号宝盒呢?  宝盒一:(话外音:三位小朋友准备乘车去游乐园,他们所站的位置都不相同,在他们的位置上分别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个面呢?)  学生自由判断,多让几个学生说说,鼓励说得完整的学生。  宝盒二:(话外音:小明最近新买了一只茶壶,瞧!小明请来了三个好朋友一同来观察,还给新茶壶拍了照片呢!你知道这些照片都是谁拍摄到的吗?)  (话外音:你们真是太棒了!看来大家都是观察物体的小能手!)  宝盒三:(话外音: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187\n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样子不同,但有时候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你们猜是什么?三、欣赏与拓展  其实,即使是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就都不一样,有时候换个位置看一看,就能发现另一种美丽。有很多摄影师就是因为观察的位置和大家不同,就拍到与众不同得精彩画面。  换个位置,留心观察,美就在我们身边!四、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汽车行驶图,小朋友们,到啦,你会先看到哪张照片?它是从校外拍摄的。  如果我们在校内拍,你觉得是哪张照片呢?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细心的小朋友正在观察汽车呢,你能知道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指名说一说,然后连线。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科技活动室,好漂亮的飞机模型!  你看到的飞机模型是什么样子的?请小组长将2号信封里的图片随意地发给你们小组里的每个人。请同学们找出你看到的实物图。小组讨论,另外几张照片是分别从哪面观察的?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187\n第7单元课题:观察物体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直观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感觉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抓住特征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具学具准备:相关挂图。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本班教室的照片)说说哪张是从教室的前面拍摄的?哪张是从教室的后面拍摄的额?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完成第1题。  指出:从前面可以看到后面,从后面可以看到前面。  观察长方形。187\n  (1)拿出长方体放在讲台中间,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别坐在课桌的四周,按照教师摆放的位置,将长方体放在课桌中间。请四名学生站在前后左右四个位置观察,然后选择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图片。  (2)你们发现什么?  小结:观察到的长方体前后面的形状是一样的,左右面的形状是一样的。  出示长方体的一盒饼干,你能说说从前面和后面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指出:形状相同,图案可能不同。  (3)出示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结果。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小明站在路边,一辆汽车从他面前驶过,猜猜看,他先看到汽车的哪个部分?然后呢?最后呢?  (前面--侧面--后面)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小船从远处划来,在远处的时候,你看到的船清楚吗?  靠近的时候呢?  并板书:从远到近,物体渐渐清楚,变大。板书:从远到近,物体逐渐变大。  思考:现在小船从桥下经过划走了,我们看到的小船有有什么变化呢?  你怎样排图的顺序?  指出:从近到远,物体逐渐变小。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将新华字典放在桌子中间。  你能观察到字典的哪面?根据图说一说。  你能知道这四幅图分别是哪个人看到的吗?交流结果。  指出:在观察物体时,可以先确定比较熟悉的图,对左右的判断要仔细观察,加以判断。187\n2.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组织学生将书包放在中间,观察并交流自己看到的是书包的哪面。依次转一次后观察,说说看到的与前一次相同吗?  指出:像这样的物体不动,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看到的结果不同。  3.完成“练习十五”第7题。  (课件出示图)图中有什么?你观察到的和图中谁看到的一样?他的对面看到的图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收获吗?第8单元课题:复习用乘除法含义、乘法口诀及用口诀求商187\n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理解,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法口诀以及口诀求商等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3.在复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复习所学知识的方法。4.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算一算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5.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认真见检查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进一步的理解,逐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乘法口诀以及口诀求商等计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教学难点: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算一算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  师:同学们,本学期的学习已基本结束,请大家回忆一下,在本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师:看来,本学期学的知识还真不少,如果将你们刚才的回答进行一下整理,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清楚。下面,同学们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从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清楚又特色。在实物投影上,小组展示自己的整理结果。鼓励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师:老师也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评一评。表内乘法认识乘法187\n表内乘、除法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表内除法认识除法用乘法口诀求商认识线段厘米与米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用米作单位量长度本学期方向与位置东、南、西、北学习的确定位置内容认识时、分时、分、秒认识几时几分秒的认识观察物体认识多边形有趣的七巧板统计与可能性统计可能性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复习表内乘、除法知识。板书课题:乘除法含义、乘法口诀及用口诀求商。1.复习乘除法含义。出示下题。看图写算式。()+()+()+()=()+()+()+()+()=()×()=187\n()×()=()÷()=()÷()=  指名回答用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除法算式的含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乘法口诀。提问:你能背出全部的乘法口诀吗?  指名背诵后,教师用课件显示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着背、竖着背,让学生背熟。  3.复习乘法口诀的应用。  (1)出示例题:根据“四五二十”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在练习本上独立练习。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5=205×4=2020÷4=520÷5=4  (2)提问:我们学过的口诀中,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的口诀有哪些?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一一得一二三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  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  (3)口算。  9÷3=20÷4=56÷7=4×9=  8×7=6×9=81÷9=25÷5=  4÷1=1×9=32÷8=64÷8=指名回答,抽选部分题目让学生说一说用哪句口诀算。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4、95页“期末复习”第1~6题。  1.第1题。187\n  先指导学生看懂题意:每个盒子里放5个西红柿,有3个盒子。接着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再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加深对乘、除法的含义的理解。  2.第2题。  指名背诵所有的乘法口诀,以检查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3.第3题。  先让学生把得数写在圈外端的圈里,再拐弯读乘法口诀,如左图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六五三十、七五三十五、八五四十、九五四十五;右图为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然后观察积得个位,引导学生发现如下规律:  (1)5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得个位是5或0。  (2)2和一个数乘得到的积得个位是0、2、4、6、8。  教师指出:上面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5.第5、6题。  给学生3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计算。时间到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全班核对时,教师强调:要注意运算顺序。三、综合运用提升(一)看图写算式。+==×==×==÷==÷==(二)填写算式。187\n把6+6+6+6+6改写成乘法算式()。把8×4改写成加法算式()。8和4的和(),差(),积(),商()。(三)填空题。1.一个乘数是6,另一个乘数是9,积是()。2.一个加数是8,另一个加数是7,和是()。3.两个乘数都是7,积是()。4.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四)根据“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写算式。两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五)填一填。9×()=45()×7=56()×4=163×()=27()×4=36()×9=9()+8=3225-()=52×()=18(六)在里填上合适的数。20÷5=÷948÷6=×29×=8×93×8=4×42÷7=÷21×8=×4(七)在下面的○里填上“﹥”、“﹤”或“=”3×8○2025÷5○548÷6○65×9○406×7○7×630○3×9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187\n第8单元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量长度、位置与方向第2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1.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1)出示图。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187\n(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三、量长度的复习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让学生先在作业本上独立画6厘米的线段,然后交流是怎样画的。  引导学生说出:从0画到6就是6厘米。  提醒学生:线段是直的,还要有两个端点。你画出来了吗?  板书:线段:直的,两个端点  4.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从实际生活出发,思考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5.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四、观察图形  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交流:如果把壶嘴的位置称为前面,那么谁在它的左侧,壶嘴朝哪个方向?五、练习1.补充合适的单位。187\n一棵大树大约高12()一枝钢笔长17()一张床长约2(),宽约150()小明身高140()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小强早上8()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2.画一画.(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187\n第8单元课题:复习解决问题第3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乘、除法含有的理解,掌握用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3.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掌握用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让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2.复习用表内乘法算和表内除法算的问题。  (1)出示补充题,引导学生审题。187\n  a.小兰家平均每月用水6吨,5个月用水多少吨?  b.小兰家平均每月用水6吨,30吨的水可用多少个月?  c.小兰家5个月用水30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2)自主练习。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以上三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小组内交流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3)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a.6×5=30(吨)  b.30÷6=5(个)  c.30÷5=6(吨)  提问;为什么第(1)题要用乘法算?提问:为什么第(2)、(3)题要用除法来算呢?  小结;按已知条件来看,要求的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要  乘法来算.根据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如果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就要用除法算.  3.引导学生提问题。  彩色笔书三角板橡皮擦笔盒  每盒6元每本8元每块2元每块3元每个12元  师:根据上面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解自己所提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a.买4本书要用多少钱?187\n  8×4=32(元)  b.14元钱可以买几块三角板?  14÷2=7(块)  c.20元钱买3盒彩色笔,够吗?  6×3=18(元),20﹥18元,够了  ……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查漏补缺训练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5、96页“期末复习”的第8、9、16、17、18、19题。  1.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全班交流时,教师可追问学生是怎样想的。2.第9题。  出示题目,齐读。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是多少的数又怎样计算?  小结并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3.第1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全班交流时,教师可追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4.第17题。  读一读题目,说说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交流算式。187\n  小结:把一共的物体进行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5.第18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及数量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几份×每份=一共,一共÷每份=几份,一共÷几份=每份。  第19题。  图中有很多的信息和问题。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图,根据图中的信息,逐个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交流结果,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三、综合运用提升  (1)食堂买来9千克豆苗,分3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2)3个小朋友折小船,每人折6只,一共折了多少只?  (3)妈妈买来两块布料,每块长6米,布料一共长多少米?  (4)一幢公寓一共有4层,每层住8户人口,共住多少户?  (5)一个班有48人,一起去食堂吃饭,食堂里一张桌子坐8人,问:怎样安排桌子?要多少张桌子?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四、全课总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187\n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有趣的七巧板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我们身体上的“尺”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第八单元期末复习187\n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187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