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下期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2-09-01
类型:doc
大小:573.00 KB
页数:122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六年级下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2013-2014年度下期苏教版数学12册教案一、全册教材分析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n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第二次是结合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研究图形的面积变化与边长变化的关系。第三次是使用工具或应用步测的方法,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总复习的内容也按四个领域编排。根据《标准》里具体目标的设计分类,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运算、数的认识、式与方程、正比例与反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两个部分进行复习。在总复习里还安排了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综合应用,分别研究住房面积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调查周围的绿地面积、在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这些问题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应用性,并富有教育意义。另外,教材充分关注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里的应用。编排的“思考题”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还多次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与效果。二、全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级别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4.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数学思考方面1.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n2.让学生在认识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感知,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在推导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探索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分析、验证和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发展形象思维。3.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探索并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应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让学生在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继续表达的能力,不断增强空间观念。5.让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6.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7.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加深对基本数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解决问题方面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主动用百分数、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尺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应用意识。2.让学生在解决有关百分数、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飞多样性。3.让学生砸用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4.让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用扇形统计图和相关统计量解释数据信息、解答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5.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6、让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方面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4.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n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学习方式: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五、全册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72课时的教学内容,其中30课时的总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0%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百分数的应用11课时圆柱和圆锥11课时比例7课时确定位置4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课时统计3课时总复习30课时第一单元 百分数的应用第一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1\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数量关系式。红花比黄花多。()×=()()÷()=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3、应用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的要害是什么?二、教学例11、出示例1,读题。分析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找出关键句。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提示:①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②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③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④有几种解法?\n师: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解答?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弄清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并对上述解法逐一作出判断。师:你认为做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生:做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提示③,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师:对呀!关键在于把今天所要学习的新问题转化成己经学过的问题。师: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吗?生: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我们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2、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3、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三、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3、比较试一试和例1。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四、补充练习(一)、生活中的百分数。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百分数呢?出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断: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8亿美元,比2000年的4670亿美元增长9.16%。“青岛双星”当日收盘价比昨日下跌2.61%。9.16%和2.61%是怎样计算出来的?\n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市统计局公布:2005年上海职工平均月平均工资为2235元,比去年的2033元增长9.9%。2004年度全市月平均工资为2033元,比上年的1847元增长10.1%;(二)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数量关系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的电视机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十一月份比十二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三)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了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5.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完成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四)思考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五)填空(1)8是10的()%10是8的( )%(2)10比8多( )%8比10少( )%五、指导完成“练一练”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六、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1、做练习一第1题。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2、做练习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3、做练习一第3题。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七、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n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练习课2教学内容:完成第2~3页练习一第4~8题。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教学重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二、练习:(一)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2.实际超产百分之几3.一种服装售价降低百分之几4.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百分之几(二)口答1.100千克比80千克多百分之几?2.35人比40人少百分之几?(三)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四)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五)只列式,不计算。1、学校开展节电活动,十月份用电由计划的200度降低到120度,降低了百分之几?2、同学们参加达标活动,达到优的原有50人,现在增加了15人,增加了百分之几?3、十月份计划生产1000台机器,实际超额200台,超产了百分之几?可以适当加以分析。(六)对比练习。A组1、超市十月份营业额是25万元,比九月份增加5万元,增加了百分之几?2、菜地因干旱,今年产量是1200千克,比去年减产200千克,减产了百分之几?\nB组1、八月份用水5吨,九月份用水6吨,比八月份多百分之几?2、八月份用水5吨,九月份用水6吨,九月份是八月份的百分之几?3、八月份用水5吨,九月份比八月份多用水1吨,九月份比八月份多百分之几?4、九月份用水6吨,比八月份多用水1吨,九月份比八月份多百分之几?(七)完成练习一第6题。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八)完成第7题。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九)完成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十)根据所给信息,选取条件和问题,编写题目并解答。今年造林40公顷去年造林32公顷今年比去年多造林8公顷去年比今年少造林8公顷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百分之几?去年比今年少造林百分之几?三、读读“你知道吗”学生自主阅读。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纳税问题3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解读:例2结合纳税教学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先找到数学问题“60万元的5%是多少”\n,然后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经验迁移过来,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于是列出算式60×5%。在上面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数学问题,只要理解了缴纳的营业税是60万元的5%,学生就会想到用乘法计算,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纳入原有的经验系统,从而发展认知结构。在计算60×5%时,可以把5%化成5/100,也可以化成0.05,前一种算法又一次体验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致的,用乘法计算是合理的。在“练一练”里,由于6.2×5/100的计算比6.2×0.05麻烦,所以计算含有百分数的乘法一般把百分数化成小数。例2后面的“试一试”购买摩托车一共花的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摩托车的价钱,另一部分是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款。教材安排学生先算出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巩固例2里习得的知识,再算买这辆摩托车一共要花多少元,形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二第1~4题是配合例2编排的,要引导学生抓住“求什么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进行思考。如,第1题是求门票收入的3%,因此接待游客18万人次是多余的信息。又如,第4题是求月收入超过1600元的部分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因此要先算出应纳税部分的元数,并找到相应的税率。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疑难点:分段纳税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运用百分数进行纳税的计算。教学过程:一、认识、了解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你知道这些句子中缴税的情况吗?1、小南海水泥厂2002年向国家缴纳增值税210万元;2、华胜宾馆2002年8月的营业额达940万元,应向国家缴纳营业税47万元;3、长沙卷烟厂今年2月销售额3000万元,应缴纳消费税1200万元人民币;4、张老师的月工资是1000元,每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20元。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n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2、我们怎样计算呢?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4、做“试一试”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5、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三、同步练习:只列式不计算。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四、补充练习:思考讨论1、张强编写的书在出版后得到稿费1400元,稿费收入扣除800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张强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2、歌舞演员王华参加演出,取得收入3000元,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演出收入扣除800元后的余额部分,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此次演出后,王华的税后收入是多少元?五、拓展提高练习二的第4题。我国2005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超过部分不到500元的5%超过部分是500元---2000元的10%超过部分是2001元---5000元的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n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六、课堂回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七、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利息问题4教学内容:教材P5页例3以及练习二的5-8题。教材解读:例3计算利息,应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由于多数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在底注中解释了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并给出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要结合例题里的表格,让学生知道利息和本金、年利率、存期有关,一般情况下,本金越多,存期越长,年利率越高,到期后获得的利息就多。还要让学生知道,存期一年,到期可得的利息是本金的2.25%;存期二年,每年的利息是本金的2.70%……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计算利息公式里的数量关系。“试一试”利用例3求得应得利息,继续计算缴纳利息税以后的实得利息。要让学生懂得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扣除缴纳的利息税以后剩下的利息,明白为什么先算出利息税是多少元的道理。从例题到“试一试”的全过程,就是我国现行的银行存款实得利息的计算方法:先根据本金、存期和利率算出应得利息,再扣除缴纳的利息税得到实得利息。学生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二第5~7题就有思路了。要注意的是,计算实得利息的步骤较多,“练一练”和第6、7题都采用连续提问的形式,适当降低了解题时的思维难度。教学目标:1、了解储蓄的含义。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教学重难点:\n重点: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难点: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教学过程:一、  知识积累,解决障碍。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生分别回答:2330元,800多元,近2000元,近3000元。)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那时只拿很少压岁钱,也很开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众生笑答:不是。)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生1:我存银行。生2:我交学费。生3:我一部分存银行,一部分买学习用品,再多的捐给灾区小朋友。生4:我用小部分买鞭炮,把大部分存入银行……)2.联系生活,理解意义。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生:去年我存人一千元,今年到期取出1024元,这24元是利息。)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师小结:有关储蓄的知识有很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少。二、新课教学1、同学们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亮亮解决他的小问题了,好吗?出示例3。学生读题。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交流展示。重点分析200X4。50%的错误在哪里。所以当我们用本金X利率后还要再X时间才可以得到什么?你能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吗?学生进行计算,算出利息是18元。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2、完成试一试。存款的利息必须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那么亮亮应缴纳的利息税是多少元?亮亮实得利息多少元?出示题目。5%的税率是指哪部分钱需要缴纳的?是不是218的5%?独立完成。3、完成练一练。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分别求出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应得利息和缴纳利息税后的实得利息。4、联系生活:出示从网站截取的最新利率表:从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三、全课小结:\n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认为应如何计算利息?四、说明补充:如果你购买的是国库卷和建设债券不仅仅可以用来支持国家的发展,而且不要纳税,希望同学们今后多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哪个同学知道,还有哪种储蓄形式不纳税?教育储蓄。五、补充练习:1.李叔叔于2000年1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2、叔叔今年存入银行10万元,定期二年,年利率4.50%,二年后到期,扣除利息税5%,得到的利息能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吗?3、小华妈妈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按党章规定,工资收入在400-600元的,每月党费应缴纳工资总额的0。5%,在600-800元的应缴纳1%,在800-1000元的,应缴纳1。5%,在1000以上的应缴纳2%,小华妈妈的工资为2400元,她这一年应缴纳党费多少元?六、课堂作业。1、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掌握了什么本领?2、运用所知识完成练习二的5、6、7、8题。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5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教学目标: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重点:按折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关键是对折扣和成数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谈活:春节刚刚过去,同学们玩得高兴吗?说说看,你们的假期生活是怎么丰富多彩的?引入:刚才老师了解到很多同学都到商店里购买东西。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学生全班交流。揭题: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板书)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n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全班交流。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三、教学例41、仔细审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2、探索解法。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原价×80%=实际售价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ⅹ×80%=12ⅹ=12÷0.8ⅹ=15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4、指导完成“练一练”\n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四、补充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①买一件T恤衫,原价80元,如果打八折出售是多少元?②有一种型号的手机,原价1000元,现价900元,打几折出售?③老师在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因为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请同学们猜猜看,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师生交流。(板书:商品现价=商品原价×折数)小结:解答打“折”应用题时,先把“折数”化成百分数,再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解答。2、算出折数。⑴在日常生活中打“折”现象随处可见。这儿有一家快餐店也在搞促销,你能算出这些美食分别打几折吗?每人可任选一种计算一下。①食品原价4元,现价3元。②食品原价5元,现价4元。③食品原价10元,现价7元。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3、常熟新开了一家永乐生活电器,“十·一”节日期间,那里的商品降价幅度很大。有一种款式的MP3,原价280元,现在打三折出售。根据这个信息,你想计算什么?①现价多少元?②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师生交流。改编:根据上面的信息,编一道已知问题求原价的题目,并且解答。①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是84元,原价多少元?②有一种款式的MP3,打三折出售比原价便宜了196元,原价多少元?4、一种矿泉水,零售每瓶卖2元,生产厂家为感谢广大顾客对产品的厚爱,特开展“买四赠一”大酬宾活动,生产厂家的做法优惠了百分之几?(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性。)5某旅游团共有成人11人,学生7人,他们到一个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这是导游了解到的门票报价:A、成人票每张30元。B、学生票半价。C、满20人可以购团体票,打七折。提问: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拿出什么方案来?(先独立计算,再分4人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提问:那如果成人7人,学生11人呢?小结:今后如果同学们碰到旅游中的门票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五、巩固练习1、做练习三第1题。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n2、做练习三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3、做练习三第3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4、做练习三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六、全课小结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教学反思:第六课时折扣问题的练习课6教学内容:练习三的5至9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折扣的有关知识及计算方法。2、理解在农业生产中成数的有关知识。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购物的最佳方案与策略。教学过程:一、复习已有知识经验。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一些练习。二、补充练习。1、出示准备题:八折=()%九五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思考过程,重点指导对“九五折”的理解。1、对比练习:(1)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每件售价多少元?分析:①“九折”就是90%,是谁占谁的90%?谁是单位“1”的量(理解现在的售价是原售价的90%)。写出数量关系式②要求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就是求50元的9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n③列式:50×90%=50×0.9=45(元)(2)一种衣服现在打九折出售,现在售价是45元,每件的原价是多少元?①“九折”就是90%,是谁占谁的90%?谁是单位“1”的量(理解现在的售价是原售价的90%)。写出数量关系式②要求原来每件售价多少元?怎样计算?用什么方法?(就是求原价的90%是多少,原价不知道,只知道现价,用除法或者列方程计算)③列式。将两题进行对比,明确已知和未知,灵活使用。(3)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每件45元,你知道商场正在打几折吗?说出数量关系式。(4)一种衣服原价每件5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在每件的售价比原来便宜多少元?问:哪个问题已经求出了,哪个问题还没有求?该怎样求?你是怎么想的?说想法。小组讨论。列式解答。学生列式,并讲评。指出,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将四题进行比较。巩固此类题目的灵活运用。3、题型的练习。(1)一辆自行车200元,在原价基础上打八折,小明有贵宾卡,还可以再打九折,小明买这辆车花了多少钱?(2)小红在书店买了两本打八折出售的书,共花了12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便宜了多少钱。二、学习成数。1、默看书上P10页的“你知道吗?”1、填空:五成=()%七成四=()%2、联丰村去年早稻总产量50万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今年早稻比去年增产多少万千克?试做,说说“增产二成”是什么意思?得出成数计算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原粮食总产量×成数=现粮食总产量四、课堂作业:完成书上练习1、完成练习三的第5题。(1)出示地5题的两张图片。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2)学生列式求出夹克衫的实际售价、西服的实际售价。2、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并小结方法。指出:当单位1的数量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进行计算。当单位1的数量未知时,通常要列方程计算。\n3、完成练习三的第7题。(1)学生试做。(2)交流讲评。4、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理解用贵宾卡买,相当于在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九五折。5、完成练习三的第9题。学生试做后讲评。五、小结。指出要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六、作业。完成相关的练习册教学反思:第七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7教学内容:第11页例5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一)解方程:χ+40%χ=7χ-15%χ=10.2140%χ-χ=0.5(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二、新课教学\n1、教学例5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1)读题,理解题意问: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这个关键句,你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2)引导学生画图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谁?再画谁?如何画?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比男生的线段短还是长?(逐步完善线段图)怎样表示36人?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3)让学生列方程解答(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两个量的总和和两个量的关系,要我们分别求出这两个量。)我们可以怎么思考?(利用两个量的关系进行未知数的设立。再利用两个量的总和已经知道这一基本关系式列出加法方程。)2、出示例5的比较题:朝阳小学美术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女生比男生少4人。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1)仔细读题,独立思考。(2)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两个量的差和两个量的关系,要我们分别求出这两个量。)(3)我们应该怎么去想,和例5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又是什么?(还是利用两个量的关系进行未知数的设立。再利用两个量的差已经知道这一基本关系式列出减法方程。)3、沟通比较,将例5与复习应用题进行比较,沟通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在思路上的一致。将例5与比较题进行沟通比较,突出异同,巩固概念。4、教学“练一练”(1)学生练习(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三、课堂小结问: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关键是什么?四、补充练习:1、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60%,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n2、果园里的梨树和苹果树共有360棵,其中的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棵树的20%。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3、一套桌椅的价格是7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桌子的30%。桌子和椅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四第题其中第4题,要引导学生将此题跟例题相比较,沟通百分数问题和倍数、分数问题的联系。教学反思:第八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8教学内容:第12页例6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一)找出单位“1”1.一本书已经看了2.实际比计划节约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4.乙数比甲数少(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三)复习题:青云小学九月份用水550立方米,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20%。十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找关键句,说基本数量关系式。二、新课教学:(一)、教学例6出示例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20%。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n1、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句。2、分析题意。说数量关系式。问:十月份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这里的2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这两个数量比较时,要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九月份用水量的20%是哪个数量?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3个问题。单位“1”知道吗?4、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5、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6、让学生列方程解答7、检验:可以用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除以九月份,看是不是20%;也可以用九月份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看是不是440立方米。(二)、进行对比。将复习题和例6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三)、教学“练一练”(1)做第1题,先审题问:比舞蹈组人数多20%应该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解答(2)做第2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原价降价15%的意思及等量关系。再让学生解答。二、补充练习:1、列式计算:(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2、对比练习(1)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2)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A、独立练习,小组交流。B、指名板演,师生评议。四、指导完成课堂作业:练习四第5-8题。1、练习四的第8题:先解答;交流比较;小结:虽然一个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相同,但由于另一个条件不同,表示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2、练习四第9题:引导学生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五、回顾总结教学反思:\n第九课时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9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0~16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①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③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④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⑤树苗的成活率是95%。⑥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激发兴趣,让其体验成功。2、根据下面图意编应用题,并列式解答。用去30%灰兔28只用去()吨还剩28吨一堆煤共有()吨白兔比灰兔多25%白兔()只二、题目的变式综合练习。1、 做练习四的第11题。(为方便变式,我把书上的25%改为20%,21千克改为28千克)(1)先让学生画线段图(2)选择合适的数量关系(3)列出方程解答(4)进行对比进行变式: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2、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两次共剪去6米,这条绳子共长多少米?一条绳子,第一次剪去全长的25%,第二次剪去全长的35%,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了1米,这条绳子长多少米?三、补充的综合练习:\n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多少米?四、全课总结。五、指导完成课堂作业:做第14题(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做第15题(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分析含有分率的条件。(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3)列方程解答独立完成第10、12、13、16题。教学反思:第十课时:整理和练习(1)10教学内容:第15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1~6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与整理1、自主复习: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小组讨论:(1)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2)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有三种类型,你们知道吗?回答,总结。出示小黑板;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二、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n1、要求:先判断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1)平山绿茶的单价是太湖碧螺春单价的60%2)种一批茶树,已种了80%3)太湖碧螺春的面积比平山绿茶的面积少20%4)茶苗的成活率是95%5)今年的茶价比去年提高了20%6)某商品打八折出售7)数学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8)实际节约了15%9)今年比去年增产二成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量关系,用乘法的形式来表示。)(归纳总结:单位“1”的量×(百)分率=(百)分率对应的量)——板书2、分类归纳,集中比较。(1)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是鸡的百分之几?(2)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鸡比鸭少百分之几?(3)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比鸡多百分之几?(4)饲养场有鸡500只,鸭是鸡的120%,鸭有多少只?(5)某公司2002年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15%缴纳消费税,该公司全年应缴纳多少消费税?(6)我校今天学生的缺勤率是2%,有420人到校上课。全校有学生多少人?(7)一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是160元。原价是多少元?(8)王大妈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她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先列式,然后思考:(1)这些应用题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2)每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类型。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百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三、补充思考题目。1、提百分数的问题。平山茶场去年原计划种茶20公顷,实际种茶25公顷,________?①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②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是实际的百分之几?③实际种茶的公顷数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④计划种茶的公顷数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学生提出问题,自行解答后,指名说解题思路。2、补条件,列算式:“果园里的百分数应用题”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20%,梨树有多少棵?是梨树的20%。200÷20%梨树是苹果树的20%200×20%比梨树多20%200÷(1+20%)比梨树少20%200÷(1-20%)梨树比苹果树少20%200×(1-20%)梨树比苹果树多20%200×(1+20%)\n四、指导完成书上的1-6题。1、完成第1题(1)先独立完成(2)交流点评(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2、完成第2题(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3)填表计算3、完成第3、4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4、完成第5、6题(1)先画图(2)解答(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五、课堂总结教学反思:第十一课时整理和练习(2)11教学内容:第16页7~11题及“探索和实践”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补充练习题。(一)根据信息,先提出问题,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解答。(1)某水果种植专业户今年秋季收水果50000千克,十月份卖出了45%,十一月份卖出了30%,_______?(2)中大附小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450度,比九月份节约了10%,?(二)一组基本应用题。1、菜籽的出油率是42%。(1)榨制出200千克菜油,需多少千克菜籽?(2)用450千克菜籽能榨制多少千克菜油?\n2、我校本月用电1200度,比计划用电节约200度。节约百分之几?3、学校科技组有20人,舞蹈组人数是科技组的20%,又是田径组的30%。田径组有多少人?4、某服装厂一月份计划生产5000套童装,实际生产了5800套,实际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5、一台电脑原价4500元,现在降价9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6、一套家具降价400元后以36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二、练习与应用1、完成第7题(1独立解答(2)交流算法2、完成第8题(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3、完成第9题4、完成第10题(1)理解题意问:两个百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要算这个月的城市维护建设税,需先求出什么?(2)学生解答5、完成11题(1)读题重点理解“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这句话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明确两点:一、首先算出超过20千克的那部分重量;二、行李票的价格=飞机票原价*1.5%。(2)学生解答三、探索与实践1、完成12题(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2、完成13题(1)现场调查(2)分别算出百分数3、思考题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作出判断四、思考题:1、给老师当参谋。“家电市场里的百份数应用题”\n第一个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的彩电的80%,音箱的价钱比彩电贵2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总价600元,得出老师带的钱不够。师:怎么办呢?学生议论。第二个问题:我没有买这组家电,后来又转到了一家海尔空调专卖店,那儿有一款立式空调,成本价4000元,现标价5000元。如果老师要买,而你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你准备怎么卖?为什么?学生议论。2、百佳商场十月黄金周开展商品促消活动,将原价为380元的电磁炉降价10%售出,黄金周后又将该产品提价10%出售。请你算一算,黄金周后该产品价格是贵了还是便宜了?3、广州百货商场售出两件衣服,单价是72元,其中一件赚了20%,另一件赔了20%,请问卖出这两件衣服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钱数怎样?五、评价与反思教学反思:\n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内容分成四段教学。依次是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与练习以及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建议: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实物,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数学活动。2、充分关注猜想和估计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精心设计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活动线索。3、重视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2课时3.圆柱的体积………………………………………………………………3课时4.圆锥的体积………………………………………………………………2课时5.整理与练习………………………………………………………………2课时6、测量物体的体积…………………………………………………………1课时\n第一课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设计思路: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学具准备:1、圆柱和圆锥形的实物、模型2、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各一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A探究圆柱的特征。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3.讨论、交流、总结\n(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圆柱侧面1个曲面4.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5、巩固概念:什么是圆柱的底面?什么是圆柱的侧面?什么是圆柱的高?读书P18页,进行勾画。B、研究圆锥体的特征。1.引导观察(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顶点:1个侧面(曲面)面:2个底面(圆)(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2、圆锥高的认识(1)高在哪里?(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⑴让学生各自从教材提供的图片中找出圆柱形的和圆锥形的。⑵交流说一说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2.看图选填。(在方框内填序号)选用答案:①高②底面③圆心④半径\n3.1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5米=()厘米4.75立方米=()立方分米500毫升=()升4、完成书上的练习五的第二题。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5.看图计算。(单位:厘米)7、完成练习五的第三题。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⑵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⑶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四.课堂小结。1、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2、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五、补充练习1、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n2、以直角梯形的一个底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怎样的形体?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13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1-P22中的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教学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设计理念: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在引导中发现与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操作、观察与推理,理解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利用表象来尝试归纳计算方法。自主实验、自主探索、自主概括是本课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n下面()图形旋转会形成圆柱。二、认识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2、出示例1中的罐头。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较方便?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4.发散提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是求圆柱的侧面积?5.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三、认识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出示例3中的圆柱。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n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长:3.14×2=6.28(厘米)宽:2厘米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板书:直径2厘米半径1厘米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⑵对照板演,讨论: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四.总结反思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畅谈体会。五、巩固应用1.完成练习六第1题。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求的是圆柱的哪个面。2.完成练习六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用铁皮做油桶时,需要做圆柱的哪几个面?教学反思:第三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14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六第3到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n3.让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教学重点: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理念:根据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设计一系列有关部门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题型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系统整理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2.根据展开图,结合教具,总结出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教师归纳,整理成板书。底面积=πrr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回忆特征,口答。二、基本练习。1、求下列圆柱体的侧面积(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2)底面直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2.求下列圆柱体的表面积(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2)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2厘米。(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三、补充综合练习:1.把4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平方分米,也可能是()平方分米。2.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3.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汽油桶,要求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12分米,制作10个这样的油桶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4.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四、指导完成书本练习。\n1、完成练习六第4题。⑴讨论:求做这个通风管要多大的铁皮,实际上是算哪个面的面积?为什么?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2、完成练习六第5题。⑴讨论:需要糊彩纸的面是什么?要求彩纸的面积就是算圆柱的哪几个面积?为什么?⑵各自练习后交流算法和结果。3、讨论练习六第7题。⑴出示“博士帽”问:认识它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博士帽?⑵看看,这个博士帽是怎么做成的,包括哪几个部分?⑶出示条件:这个博士帽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的底面直径16厘米,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你能算出,做一顶这样的博士帽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黑色卡纸?⑷各自计算,算后交流算法和结果。⑸如果要做10顶呢?怎么算?3、讨论练习六第8题。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⑵讨论:塑料花分布在这个花柱的哪几个面上?要算这根花柱上有多少朵花,需要先算出哪几个面的面积?分别怎么算?算出上面和侧面的面积后,怎么算?为什么?4、讨论解答练习六第9题。⑴出示题目,读题,理解题目意思。⑵尝试列式。⑶交流算法: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怎么算一根柱子的侧面积的?为什么不要算底面积?第四课时:圆柱的体积15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5例4、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理念:\n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怎么算?生猜想:用底面积×高=体积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二、新课教学1引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2)这一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谁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把圆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师: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然后指名说说自己想到的方法。师应给予表扬。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2、合作学习,探索研究。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3、推出公式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n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三、巩固练习。1、填表。底面积(平方米)高(米)圆柱体积(立方米) 153 6.4 6 2、求圆柱的体积。(单位:厘米)102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误的画“×”。(1)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2)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3)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等。(4)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四、课堂作业。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会计算吗?先独立完成,再交流。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n第五课时:圆柱的体积练习(2)1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七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教学设想: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的不同条件来计算体积公式,体验求体积的方法多样性。再利用几个生活情景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想、计算、验证,感知公式的简洁、便利和独特作用,感知计算策略,密切联系生活。最后通过测量计算茶杯容积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知识铺垫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谁来说说圆柱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我们是如何推导的呢?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公式。2、过程再现:(1)CAI出示动态过程,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通过此过程,将长方体与圆柱的体积、高、底面积对比,加深对公式的理解)。(2)长方体的底面积为等于圆柱的()。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二、知识梳理,练习巩固。1、知识整理。(1)已知圆的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2)已知圆的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3)已知圆的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体积?2、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2)底面直径是8米,高是10米。(3)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高是2分米。3、出示补充题示意图··50厘米底面积314平方厘米\n提问: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师板书公式:V=Sh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师小结: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4.完成练习七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5.完成练习七第3题。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计算容积的方法。先独立练习,在交流计算的根据6、完成练习七第4题。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1)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2)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3)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三、巩固练习。1、求下面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10米底面半径:3米2、有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的4/7。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第二个圆柱的的体积比第一个圆柱多多少立方厘米?3、压路机的滚筒是个圆柱,它的长是2米,滚筒横截面半径是1米,如果滚筒每分钟滚动5周,那么10分钟可压路多少平方米?4、在直径0.8米的水管中,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那么1分钟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计算体积与容积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五、课后延伸,实践作业: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教学反思:\n第六课时:圆柱的体积练习(3)17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8页6-9题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2、一个圆柱形水池,直径10米,深1米。(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2)在池底及池壁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3)挖成这个水池,共需挖土多少立方米?二、综合练习1、做练习七第6题。⑴各自练习。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2、讨论练习七第7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3、讨论练习七第9题。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⑶分别怎么算?4、讨论思考题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三、补充练习:1.牙膏出口处直径为5毫米,小红每次刷牙都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支牙膏可用36次。该品牌牙膏推出的新包装只是将出口处直径改为6毫米,小红还是按习惯每次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这样,这一支牙膏只能用多少次?\n2.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1.5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3.把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一圆柱体,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5、一听苹果汁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10厘米。做这样一个纸箱(如图)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盖檐和连接处不计算在内。)6.把一个长、宽、高分别为9厘米、7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18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9、30教学目标:\n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学设想:本课中首先联系已有的公式的推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然后通过在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三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圆柱------(转化)------长方体(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 圆锥------(转化)------圆柱学生回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4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二、正确选择、训练直觉思维。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展示给学生。提问:(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   三、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四、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n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沙子,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沙子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5)单项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五、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3、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 :1.( )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六、课堂小结:\n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七、完成书上练习。1.运用公式完成试一试。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评讲时强调求圆锥体体积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30页练一练。3.口答练习八4。学生口答后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4.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八题5.同学们自己谈谈学习圆锥体积的收获。第八课时:圆锥的体积练习课19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2页。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想: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升华的过程,练习过程中既有基础知识的合理铺垫,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练习的内容有明显的阶梯性。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1. 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二、补充练习:\n1、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1)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与一个圆锥体分别相等,圆柱体的高是圆锥体高的()(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3)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围成一个圆柱体,它的体积是()。A.π÷4B.πr2C.4÷πD.1÷4π4.一个近似圆锥形的麦堆,底面周长12.56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5.一个长方体容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装满水后将水全部倒入一个高6厘米的圆锥形的容器内刚好装满。这个圆锥形容器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6.一个圆柱形油桶,底面半径是1.4分米,高5分米,做这样一个油桶需要多少铁皮?这个圆柱形油桶可以盛汽油多少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三、丰富拓展、延伸练习。1.拓展练习:(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2.完成31页第5题。讨论下列问题:(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3.分组讨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4.讨论练习八/9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1)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2)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3)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请试一试。5.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1.提问:(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2.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38页思考题。\n3.作业:练习八题第九课时整理与练习(1)20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5题。教学目标: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图形特征计算公式\n 圆柱1、上下粗细一样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S底=πrS侧=ch=πdh=2πrhS底=2s底+s侧V柱=sh=πrh 圆锥1、有一个顶点2、底面是一个圆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S底=πrV锥=1/3sh=1/3πrh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二、巩固练习1、相关概念分得清。(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当圆柱的()和()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2)完成第2题学生交流、分析(3)完成第3、4、5题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n第十课时整理与练习(2)21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3)小结,板书关系.2、基本练习: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2)学生交流发言。(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二、实践应用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n3、解决问题。讨论解决第6题。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学生交流讨论解决第7题。评议、交流4、完成探索与实践探讨、交流三、小结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第十一课时测量物体的体积2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n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课前思考:本课时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两次实验,一是测量不规则物体——土豆的体积;二是测量不规则物体——铁块的体积。通过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理解等积变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两次活动之前,我们都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讨论:实验该如何进行?每一步的操作该如何进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小组成员又怎样有效合作------等问题。而为了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准备工作仍需充分,特别是要准备好活动所用的物品,如土豆、铁块、天平、圆柱形玻璃容器等。这些准备工作要做得细致些,考虑周全些。要让活动有序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中的分工很重要,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确定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活动时不会因为其他一些因素干扰而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毕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也是本课时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整节课的节奏,提高活动有效性。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测量土豆体积这一问题,讨论测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的合理性。再出示量杯,说说还有什么方法。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在宣布实验任务后组员们便积极行动起来。大部分学生是选用量杯直接测量出土豆的体积,用放入后水的体积减放入前水的体积,也有少数同学用自己所带的容器按书上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交流后,全班交流研究成果。  通过实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至于第二个实验,我是让学生计算两块土豆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体会到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n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1)2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n教学例21、出示例2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3、教学“试一试”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三、练习提高做“练一练”。做练习九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四、总结评价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第二课时比例的意义(2)24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n12:48:185.4:0.94.4:4二、新授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5)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4题。3、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第三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1)25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n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找找比比:(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        0.4:0.21.8:0.9  5/8:1/47.5:3       2:89:27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二、新授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2)  3 :5  =  18  :30学生尝试起名。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 =18:30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出示:3/5=18/30(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2、教学例4(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学生写不同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3)、学生探索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4)、写比例,验证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n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3=(  ):64:(  )=(  ):53、做练习十第1、2题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第四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2)26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练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  ):124:(  )=(  ):6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二、新授\n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8题。学生交流四、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第五课时认识比例尺(1)2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n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新授1、出示例6。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5、认识线段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0102030米师介绍线段比例尺。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三、巩固练习\n1、做“练一练”第1题。2、做“练一练”第2题。四、小结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交流五、作业完成相关作业板书设计第六课时认识比例尺(2)28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3~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二、新授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3、尝试列式\n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4、归纳、选择、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5、练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三、巩固1、做“试一试”。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3、做练习十一第4题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4、做练习十一第5题。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完成相关作业板书设计认识比例尺第七课时面积的变化2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教学难点:\n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师板书:长:3︰1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三、运用规律应用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面积的变化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1)3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n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求1.师: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2.师提问: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但是偏离的角度一样吗?从图上能看出来吗?3.师揭示课题:东北方向指向东与北之间,西北方向指向西与北之间,但是这样还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师: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现在你还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师:从这副图上,你还可以看到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面;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度方向等。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师: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想一想,还需要什么?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3.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出示第1、2题从上图看,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55°的方向。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是()千米。第1题学生直接口答。第2题独立测量计算后再组织交流。要求能完整地说出“灯塔2在轮船北偏西55度方向的8千米处”。三.联系实际,进行运用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练习十二第2题要求完整地说出荷花池、玉龙潭、飞霞阁相对于学校的方向和距离。四、小结\n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总结一下,你已经会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二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2)3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3~5题。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物体具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会描述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位置。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例题2(1)出示例题问: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在图上指出清凉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2)师:怎样才能在图中画出清凉岛准确的位置呢?(3)交流操作的具体步骤: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4)提醒学生从表示灯塔的点开始画起,并注意正确摆放量角器。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时要利用图中的比例尺进行思考。2.完成“试一试师出示试一试的题目,问:你能画出红枫岛的位置吗?3.完成“练一练:师出示p53页练一练师:你能按要求算一算,画一画吗?\n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1.利用方位板练习师提出要求:北偏东30度;南偏西60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80度。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线拖制指定的位置。2.“想想做做”第3题师出示题图:要求先说说从题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第(1)小题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由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余的3题独立完成。后3题,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想想做做”第4题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正确的画出各个场所的位置。出示题图。4.“想想做做”第5题师:同学生欣赏过跳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你能完成上面的问题吗?四、回顾所学,总结延伸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三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3)3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6、7题。教学目标: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n2.教师总结。师: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明,要想知道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还需要更具体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和大家用我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师出示例题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这样回答:(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2.完成练一练。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第四课时实际测量33\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n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n第一课时成正比例的量及其图象34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购物问题中有单价、数量、总价,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讨论,反馈。[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二、教学例1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指名回答。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交流。(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2、谈话: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0=80=80……提问: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3、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正比例的意义)[设计意图:正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n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握正比例概念的内涵和本质。]三、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2、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3、请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再和同桌交流。4、学生交流中,明确: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四、归纳字母公式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2)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3)两种量都成正比例。2、如果用字母和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定)交流: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和成正比例。[设计意图:文似看山,学如登高。结合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五、巩固练习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2、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1)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3、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2)注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4、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1)先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2)再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并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3)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设计意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学中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n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进一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七、作业板书设计正比例的意义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80=80=80……=速度(一定)=(一定)第二课时成正比例的量及其图象35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教学目标: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激趣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n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的表格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1、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2、展示、纠错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3、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三、巩固延伸1、完成练一练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2、练习十三第4题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3、练习十三第5题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组织讨论和交流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四、评价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作业板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及其图象第三课时成反比例的量36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n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4、导入新课: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学生填表2、小组讨论:(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3、全班交流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填表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揭示板书课题。三、巩固应用\n1、练一练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2、练习十三第6题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3、练习十三第7题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4、练习十三第8题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5、思考: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四、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成反比例的量第四课时整理与练习37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n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2、全班交流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2、练习十三第10题看图填表。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3、练习十三第12题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5、判断(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2)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6、练习十三第13题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说说是怎样想的?\n四、总结评价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成反比例的量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38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例1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新授知识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n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三、巩固练习1、教学“试一试”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2、指导完成“练一练”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练习十四第1题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4、练习十四第2、3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作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39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n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新授知识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可以知道什么?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新课标第一网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2.练习十四第4题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3.练习十四第5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4.练习十四第6题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四、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n第七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4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n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二、新授知识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学生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2.完成“练一练”第2题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3.练习十五第1题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4.练习十五第2题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5.练习十五第3题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四、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板书设计:扇形统计图第二课时认识众数4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n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学生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二、新授知识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些?你是怎样想的?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3.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学生举例,相互评价四、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n板书设计:认识众数第三课时认识中位数4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二、探究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三、巩固练习\n1.指导完成“练一练”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3.练习十六第3题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四、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板书设计:认识中位数第八单元总复习第一课时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4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n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2.让学生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3.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2.回顾整数的意义(1)追问:-1、-2…是整数吗?判断:A、自然数都是整数B、整数就是自然数C、负数比0小D、负数都是整数(2)排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个级、万级、亿级各包括哪几个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2000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3.回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交流4.回顾小数的意义(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2)百分率、百分比二、巩固练习1.完成83页的第1题学生填写在书上2.3.7元=()元()角0.45时=()分4000千克=()吨200秒=()分()秒3.完成84页的第3题先说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出:“23:00”不表示数量的多少3.课后完成84页第4题学生交流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第二课时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44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因数与公因数、倍数与公倍数、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的含义。巩固读数与写数的方法。2.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3.使学生感受新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整除中的有关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结合第5题练习。让学生说说正数与负数、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2.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让学生适当小结写法。3.完成第7、8两题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交流4.结合第9题小结(1)读表中各数,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读。(2)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区别(3)适当小结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二、练习与实践(1)读出下面的数。4003400340033043000000指出:读整数时,每四位一级,每级按个级上的数读,并读出级名“万”或\n“亿”。(2)写出下面各数。三千五百三千五百万三千五百十二亿三千五百万注意:每个数中“0”的个数。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第三课时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45教学内容:“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的方法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2.巩固分数与除法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分数、百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百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完成第10题(1)组成的数中素数和合数各有哪些?什么叫素数和合数?(2)组成的数中哪些有公因数2、3或5?什么样的数能被2、3、5整除?(3)什么叫做公倍数?(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2.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n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什么叫分数单位?3.完成86页的第11题。结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并适当总结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4.完成86页12题让学生找出数的排列的规律5.完成86页第13题。先让学生估计每个图形中涂色部分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在让学生写出百分比6.复习最简分数(1)提问:怎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谁来举几个最简分数的例子?(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分数都是最简分数。①4米是6米的。②9千克是12千克的。③5厘米是1O厘米的。7.完成86页第14题第1小题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判断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第四课时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46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2.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3.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教学重点:\n四则运算的计算和验算方法教学难点:四则运算的算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整数四则运算意义。提问: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谁来说一说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2.计算方法计算:865+78=8.65+7.8=+=3、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你能说说这之间的联系吗?(让学生明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4.对比练习: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1)问:怎样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2)比较每组题的计算方法,体会内在联系。二、练习与实践1.完成87页第1题(1)学生独立填出答案(2)学生汇报结果,挑选几题,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2.完成87页的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3.完成87页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2)结合每道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验算的?应该注意什么?(3)说说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n第五课时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47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第5~8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和解题规律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口算:+=1×=6-1=1÷=0.63÷0.7=×=2.完成88页第5题(1)学生自己默读题意。(2)每道题你打算怎样进行计算?(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灵活地运用。)3.(1)小军买《小学生字典》和《成语词典》各1本,30元够吗?(2)冬冬买1本《儿童百科知识读本》需付多少元?比原价便宜多少元?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哪些书按七五折出售?哪些按原价出售?4.林老师编写了一本《趣味数学故事》,获得稿费3800元。按规定,一次稿费超过800元的部分应按14%的税率纳税。林老师应缴纳税款多少元?(1)学生读题(2)提问:应纳税是多少元的14%?(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5.完成88页第8题(1)怎样比较成绩更合理?小组讨论后再计算。为什么单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不合理。\n(2)一名篮球运动员身高188厘米,助跑摸高成绩是351厘米。他助跑摸高的高度是身高的百分之几?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第六课时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48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教学难点:运算率的具体应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1842+56-453×÷[(+)×]÷总结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2.复习运算定律。\n(1)填写书89页的表格(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2)分组练习二、练习与实践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题学生完成、交流。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第七课时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49教学内容:教科书90页的“练习与实践”第7~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n3、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练习与实践1.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百分率?什么叫出勤率?怎样计算出勤率?要求出勤率,需要先求什么?2.某班今天的出勤率为98%,缺席1人,今天到校多少人?要求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3.完成第8题(1)八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增加百分之几,也就是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强调:相差数÷单位“1”=相差的百分率(2)九月份的用电量比七月份节约了百分之几?比八月份呢?4.某商场有奖销售活动设置了10000张奖券。其中一等奖的中奖率是5%,二等奖是10%,三等奖是30%。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券一共有多少张?三等奖的奖券比一等奖多多少张?(1)学生读题(2)5%是谁的5%?把谁看作单位“1”(3)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数量关系是什么?5.对比练习(1)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的水电费是408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百分之几?(2)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了15%。十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3)三信小学九月份的水电费是480元,比九月份节约了15%。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多少元?这三题都是九月份和十月份之间的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完成、交流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n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第八课时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50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的“练习与实践”第11、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2.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互相协助的意识、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请你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再列式。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200米,正好是未修米数的,A_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B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C_____________?列式___________2、一种商品。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0%。这句话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1-10%)=__________二、解决实际问题1.完成91页第11题安装分时电表前一共要付多少元电费?安装分时电表后,谷时和峰时分别是多少千瓦时?学生完成、交流2.完成91页第12题阅读上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理解“上浮”与“下浮”是谁的百分之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完成、交流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n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第九课时关于式与方程的复习51教学内容:教科书92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师:你能自己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长方形的周长C=2(a+b)加法交换率a+b=b+a……师:什么叫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教师引导:含有字母的等式叫方程。(2)表示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师长:你知道等式有哪些性质?举例说一说。强调:0除外\n教师归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相等。二、练习与实践1.在括号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1)一种贺卡的单价是a元,小英买5张这样的贺卡,用去()元;小明买n张这样的贺卡,付出10元,应找回()元。(2)每千瓦时电费0.52元,每立方米水费2元。小明家本月用了a千瓦时电和b立方米水,一共要付水费()元。2.第2题(1)完成后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每个方程的过程,分别运用了等式的哪些性质?(2)说说解答每题时应注意什么?3.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学生交流、完成4.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学生交流、完成5.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学生交流、完成4.第6题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三、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式与方程的复习第十课时关于式与方程的复习52教学内容:教科书93页“练习与实践”第7~9题。\n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教学难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练习与实践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108元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开展竞赛,以提高练习效果。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式与方程的复习第十一课时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53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n一、整理与反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一)比的知识: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出示:a∶b==()÷()(b≠0)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谁来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三)比例的知识1.什么是比例?2.比和比例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3.比例有怎样的基本性质?二、练习与实践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题(1)第一题:学生独立数出班上男女生人数,再完成此题。(2)第二题:两人一组,互相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4题(1)先让学生估计,再说估计的理由,再算一算。(2)解比例,做好后选两题验算一下。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6题(1)先学生独立做最后交流,弄清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3%,可理解为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使学生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2)让学生独立得出:深色与浅色地砖铺地面积的比是20∶40,化简得1∶2。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n第十二课时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54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学生交流二、练习与实践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利用提供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n第十三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55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前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三、复习角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4.量角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n我们在画一画的活动中复习了不少知识,画一画的方法还真管用,你能再用画一画的方法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学生交流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六、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十四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56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难点: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复习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n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1.三角形的概念。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的分类。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三、四边形的复习1.四边形的概念。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六、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n第十五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57教学内容:教科书100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的1~8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2.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难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二、整理复习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1)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3)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5)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3题。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比较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学生交流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3.周长计算公式。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4.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交流\n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十六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58教学内容:教科书102页的“练习与实践”第的9~1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二、巩固练习1.第9题。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2.第10题。\n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明确: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3.第11题。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用16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用24根1米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学生交流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十七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59教学内容:教科书103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教学难点: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n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它们有什么特征呢?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三、综合练习1.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2.第2、3题。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3.第5题。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4.完成思考题。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第十八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60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前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6题。\n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表面积计算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5.第3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1.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复习体积(容积单位)。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3.第1、2题。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三、综合练习1.第6题。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第4题。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3.第5题。\n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十九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61教学内容:教科书105页“整理与反思”的后半部分,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11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二、整理与反思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口答计算公式。2.请大家回忆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三、练习与实践1.第7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2.第8题。\n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3.第9题。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4.第10题。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5.第11题。学生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二十课时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62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2~13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n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1.第12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三、包装箱的设计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第二十一课时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63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图形与变换”的有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难点:\n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反思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2.第2题。xkb1.com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3.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4.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5.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图形与变换的复习\n第二十二课时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64教学内容:教科书110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教学重点: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二、整理与反思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数对: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3.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三、练习与实践1.第1题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n板书设计关于图形与位置的复习第二十三课时关于统计的复习65教学内容:教科书112页“整理与反思”以及“练习与实践”第1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教学难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1.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广泛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各种原始数据。数据处理、分类和计算。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示出来。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2.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作图形符号的方法…)3.出示填空题。()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二、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1.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第一张统计表,重点引导学生对各个城市的数据进行比较,突出最多量和最少量;第二张统计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还要引导学生说说发展变化趋势。)\n2.思考:这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3.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统计图,并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4.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看图回答。三、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四、作业板书设计关于统计的复习第二十四课时关于统计的复习66教学内容:教科书113页“练习与实践”的第2~4题。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教学难点:\n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一)指导完成第2题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①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②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而时是首尾相接。)3.独立完成统计表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4.小组交流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二)指导完成第3题1.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2.引导学生完成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据、连线。(注意实线和虚线之分)3.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4.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三)指导完成第4题1.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2.独立完成解答,然后集体校对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关于统计的复习第二十五课时关于统计的复习67教学内容:教科书113页“练习与实践”的第5~6题。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n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集体讨论复习:1.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2. 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二、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2.依次比较每组两个直条,说说没有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有1颗龋齿的人数哪个年级多?哪个年级少?……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5.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交流三、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1.指导学生计算平均数。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3.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用中位数代表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比较合适,因为男生体重的数据中,有8个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高于平均数,平均数的位置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四、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统计的复习第二十六课时关于可能性的复习68教学内容:教科书116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n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 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3.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5.完成后进行交流。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1.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四、小结\n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五、作业板书设计关于可能性的复习第二十七课时综合应用69教学内容:教科书118页“住房变化”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2.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新课标第一网教学重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难点: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住房的变化”1、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1)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2)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1999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2.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2002年、2006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n3.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4.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5.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6.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住房的变化 第二十八课时综合应用70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旅游费用的预算”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解决旅游问题时,要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旅游人数、出发地和目的地、起止日期、交通工具及在旅游目的地可能产生的开支情况等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2.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利用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有关旅游活动的基本信息,弄清它们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旅游费用的预算(一)观察、分析信息1.谈话: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在旅游时我们会有哪些费用?2.出示情境:小芳和爸爸、妈妈8月5日从南京出发,6日到9日在北京旅游,8月10日返回到南京。南京与北京间的火车和飞机票价如下表。(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表一中提供的信息(2)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旅游的天数,交通工具情况。(4)出示表二中提供的信息提问: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n讨论:⑴住宿费、伙食费、市内交通费是指一个人的花费还是一家三口的花费?⑵旅游景点门票每人250元是指一个景点还是所有景点?(二)根据信息填写表格1、指导完成第一问题:(1)分别算出各项费用,再算出合计数(2)组织计算,集体校对。(三)分析信息解决问题1.指导完成第二个问题:如果往返都乘坐飞机(成人票打六五折,儿童半价票不打折)至少要准备多少元?提醒学生注意各人可以享受机票的折扣,合理地使用第一问题中的一些计算结果。2.指导完成第三个问题学生交流,独立完成.(四)小组合作、实践运用课后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上网、报纸等途径收集信息。制定出全家的旅游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交流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旅游费用的预算第二十九课时综合应用7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绿地面积”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调查和阅读等活动,体会到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绿化方面的差别,从小培养学生的绿化和环保意识。\n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统计图表以及实际调查和测量,了解我国城市以及所在学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体会绿地对于改善居住环境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统计图表,对所阅读的材料和所调查所得的材料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思,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绿地面积”(一)阅读分析1.出示两张统计图(书上第121页的图)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1)先自己观察(2)再把观察到的与同桌交流(3)再集体交流3.解决表后问题(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交流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5.我国绿化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情况怎样?你了解吗?(1)看书了解(2)学生补充介绍(3)对于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二)实践反思:我校的绿化情况怎样呢?课前同学们进行了调查和走访,说说你们的调查情况(1)(黑板出示)学生的调查情况(2)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3)你认为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4)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有关问题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绿地面积第三十课时综合应用72\n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页“保护水资源”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2.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教学难点: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保护水资源”(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小组分工合作,教师指导。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n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二、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三、作业板书设计保护水资源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