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2-09-06
类型:docx
大小:776.48 KB
页数:198
下载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课件 > 苏教版数学课件 > 五年级上册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方程的意义(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方程的含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今天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自学例1、例2后,你对方程有怎样的认识?能说给同学听听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你能用等式表示例1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2、用式子表示例2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3、上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方程吗?5、小组交流: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小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做练习一的第3题2.做练习一的第4题3.做练习一的第5题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n课堂检测1、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   60+23>70   8+X50÷2=25   X+<14   Y-28<35    5Y=402、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讨论。3、看图列方程。(课本第2页第3题)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等式的性质(一)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回想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1、独立把例3的等式填写完整。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填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3、等式具有怎样的性质?4、你知道方程X+10=50中,X表示多少吗?你是怎么求出来的?怎样才能知道你求出的答案对错呢?5、什么叫做解方程?\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试一试。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使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n课堂检测1、解方程X-30=802、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X-25=60                     X+18=48X-25+25=60○□           X+18-18=48○□3、解方程。75+X=105       X-23=52       X+38=38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练习(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学习重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熟练地解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n课堂检测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2.化简下列各式8X÷850+X-40X÷9×9X-1.4+1\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式的性质(二)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学习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看例5图,独立填写完整。2、小组讨论,在填写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等式还有什么性质(关于乘除的)?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7、根据例6图,怎样求出实验田的宽?8、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9、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10、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n课堂检测1、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X÷6=18                   0.7X=3.5X÷6×6=18○□           0.7X÷0.7=3.5○2、解方程X÷0.2=0.8  3、解方程12X=96      X÷40=14    X÷2.5=5  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使学生熟练地解方程并会用列方程法解答应用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练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等式有怎样的性质?2、怎样用列方程法解答应用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18+17=35x=112-Y=4S+12=4921-b<24x=14+78  16+a=27+ba+b=6b-8=100X+104X=60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1、练习二9题。(1)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2、练习二第10、11题(1)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2)独立解决,提倡的不同做法,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3)集体核对。\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一种饮料有两种包装规格,大瓶容量1.5升,是小瓶容量的3倍。小瓶的单价是1.8元,比大瓶便宜3.2元。(自己提出问题,并列方程解答。)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学习重难点: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n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例7: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列方程解答。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X+2.5=3636-X=2.5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能准确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2.使学生学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3.渗透转化思想,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4.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获得成功体验。学习重难点:使学生能熟练找出问题中相等关系的量,根据其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两步解的方程。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找出下列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足球的个数比篮球多35个鸽子的只数相当于麻雀的5倍多9只语文书的4倍少10本正好是数学书的本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生自由说再指名校对)你有什么解题方法?列方程解答的步骤是怎样的?(先找出数量关系,再设未知量为x,列出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你们想自己先试试看吗?(生尝试练习)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有没有其它想法?(为什么不利用等式的性质先将左右两边都÷2,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引导同学们理解这里将2x看作一个整体的未知数来解。先求出2x的值是多少,再求出x的值是多少,要两步解。\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从读题后找出数量关系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你觉得哪里很关键,哪里还有些困难?\n课堂检测1.根据关键句说说数量关系:杭州湾大桥比香港青马大桥的16倍还多0.8千米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5棵放养的鳊鱼比鲫鱼的4倍少80尾猎豹比猫最快时速的2倍还多20千米故宫比天安门广场的2倍少8公顷一个驼鸟蛋长比一只蜂鸟体长的3倍还多1厘米\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今天我们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8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4.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做P10“练一练”(1)先将练一练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做练习二第5-6题。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学习重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今天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尝试画图,集体交流。根据线段图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呢?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列方程并解方程自己列出方程,独立求解。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解方程2x+3x=603.6x-2.8x=12100x-x=1982.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1)柏树松数共有75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为什么选择松树的数量设为x呢?(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相遇问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n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重难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2、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从相距54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的速度是95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多少?(1)找出已知所求,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2)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用不同方法列方程。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课堂检测看图列式(1)求路程(2)求相遇时间(3)求乙汽车速度\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整理与练习(一)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掌握概念性的知识,熟练解方程。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什么叫方程?等式的性质有哪些?什么叫做解方程?3、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4、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连线7X=42                   X=485+X=7                   X=12X-8=40                  X=62X=24                   X=32X÷4=8                  X=2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2、解方程X+56=102            X-970=270    6.6+X=24.5  20X=160             15X=3        X÷0.8=1.25\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学生独立完成。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帮有错的学生订正。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n课堂检测  4X=101.6X=5.6X+7=17X+110=250                  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整理与练习(二)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2、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a+b+c的和等于3b。(2)3X=99    X=33(3)5n=55    n=113、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  4、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几个苹果的质量?(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几个桃的质量?(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桃子的质量?\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1)X-20=30(2)5x=2.4解:X=30○□解:x=2.4○□X=□x=□(3)3.6+X=5.7(4)4.8÷x=12解:X=5.7○□解:x=4.8○□X=□x=□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第一单元测试题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填空\n教学过程1、如果3A=0.18,那么A+1.56=(    )。2、根据“妈妈比钱惠大26岁”,填写下面的数量关系。(   )的年龄+26=(   )的年龄(   )的年龄-26=(   )的年龄3、在○里填上“>”、“<”或“=”。(1)当X=12时,X+19○30        60-X○32;(2)当X=0.2时,0.6X○0.12        X÷2○0.2。4、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1)一块地有a公顷,共收7200千克小麦,平均每公顷收小麦(      )千克。(2)红花有X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5倍,黄花有(    )朵,红花比黄花少(    )朵。(3)小丽去年重X千克,今年比去年重2.5千克,今年重(        )千克。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3=+5,那么(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2、下面的式子,(   )是方程。A.45÷9=5     B.4=2   C.+8<15  D.+83、如果+1.5=7.5,那么1.5=(   )。A.6   B.9    C.13.5    D.124、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02,则最小的数是(    )。A.32    B.33     C.34    D.355、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它的宽是60米,周长是(     )米。A.÷60    B.(+60)×2    C.(÷60+60)×2   D.60三、解方程。二次备课\nx+1.8=54       x-3.6=1.4       x÷1.4=0.5      4x=1.5  四、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边长0.8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2、光明书店上午卖出图书350本,比下午多卖出35本,下午卖出多少本? 3、书架上有上下两层书,上层有180本书,是下层书本数的3倍,下层有多少本书?  4、一只篮球重640克,大约是一只乒乓球的160倍。一只乒乓球的价格是2.5元,一只篮球的价格是一只乒乓球价格的40倍。(1)一只乒乓球大约重多少克? (2)自己提一个问题,并列方程解答。课堂教学导学案\n课题名称:单式折线统计图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观察统计图,思考:1、你知道图中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2、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身高最快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据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2、要分析小明一个学期的5个单元考试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应选择()统计图比较合适。3、枫林小区2014年月平均气温统计图根据上面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填空。(1)枫林小区2014年的月平均气温,从()月开始逐渐上升,()月的月平均气温最高。(2)枫林小区2014年的月平均气温,从()月开始逐渐下降,()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3)()月与()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月与()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折线统计图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n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学习重难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二次备课\n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1、完成“练一练”2、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3、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4、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3、练习册配套练习。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蒜叶的生长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学习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板书课题)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1.出示28页例题图,提出问题: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2.观察记录: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提出问题: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记录蒜叶的生长。师生活动\n\n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提出问题:5.提出问题:X|k|B|1.c|O|m(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因数和倍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学习重难点:认识因数和倍数,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说一说。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根据12×1=12呢?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7的倍数最小是(),7的因数最大是()。(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的倍数。(3)8是2的()数,2就是8的()数。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习重难点: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的倍数。能行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2)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交流:你发现5、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3.认识偶数和奇数。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你能说出几个偶数吗?奇数呢?\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填充。(1)一个两位数是5的倍数,它最小是(),最大是()。(2)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奇数是()。(3)比10小的数里,偶数有()个,奇数有()个。(4)8的倍数除了也是1的倍数,还是()或()的倍数。\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3的倍数的特征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习重难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观察、比较这些3的倍数,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算出的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试着说说看。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反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不是3的倍数。\n课堂检测1.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把3的倍数圈出来。2.做“练一练”第2题。3.做练习五第8题。4.做练习五第9题。\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质数和合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判断或写出质数或者合数,并说明理由;体会非0自然数的分类,了解50以内的质数。2.使学生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活动认识质数和合数,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观察、比较,以及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和认识质数和合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同学们在前面研究因数和倍数中,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对大于O的自然数进行过分类,还记得按这个标准,把大于0自然数分成了哪几类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大于O的自然数的分类。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今天要按怎样的标准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分成的每一类是什么数呢?老师期望大家一起来研究分类的标准,通过自己的分类认识质数和合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写出例6中6个数的所有因数。交流:这6个数各有哪些因数?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指名交流,并写出6个数的全部因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现在大家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个数有什么不同,你想按什么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在小组里先讨论,等会我们一起交流。\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像2、3、5这几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板书:质数)像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也就是有两个以上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板书:合数)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自然数(大于O的)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两个以上)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n课堂检测填充。(1)质数只有()个因数,合数至少有()个因数。(2)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3)比10小的数里,质数有()个,合数有()个。(4)20的因数有(),其中是质数的有()o\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解质因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学习重难点:学会分解质因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5和28的这几个因数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同桌互相说一说。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1)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2)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出写质因数的方法)\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展示求一个数质因数的方法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因数;2是28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n课堂检测完成“练一练”。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分解质因数。交流:6和14分解成哪些质数相乘的形式?你是怎样想的?2.做练习六第5题。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学习重难点: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出示例9,了解题意。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例10,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8的因数有24的因数有18和24的公因数有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4和78和1616和24\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自学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完成下列填空。6的倍数有;8的倍数有;6和8的公倍数有,6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2.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几?2和33和44和54和123和98和128和10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的意义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学习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我们以前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那同学们看到今天的课题,你想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先来看例1中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练一练”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来表示。2、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3、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它的分数单位是()。4、有一堆苹果,平均分成7份,3份是这堆苹果的();平均分成9份,7份是这堆苹果的().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2、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n⑴、我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占全天的。⑵、空气中氧气大约占。⑶、美术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探索一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学生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2、探索多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思考:求每人分得多少块,要算3÷4得多少?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全班交流: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n教学过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研究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点明课题)你能用字母简明的表示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分数是一种数,也可以表示两数相除;而除法是一种运算。\n程课堂检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13÷1003÷715÷236÷1725÷782、一袋重2千克的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袋糖的,重()千克。3、王强在校门口统计汽车流量,8分钟共通过小轿车35辆、大客车13辆、面包车7辆,小轿车、大客车、面包车各占总车辆的、、。4、东东看一本85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48页。东东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学习重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3/44/73、贴出:红彩带黄彩带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3、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4、同桌相互交流。\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试一试1、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2、汇报交流,明确答案。3、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4、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完成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2、完成练一练23、完成练习八第10题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4、完成练习八第11题(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真分数和假分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5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里有几个1/4? 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例6,学生涂色。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比较例5、例6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课堂检测(一)填空:1、写出分子是5的所有假分数()2、分子是8的真分数有()个。3、写出分母是7的所有真分数()。4、写出分子是9的5个假分数()。5、写出分母是11的最小假分数()。\n6、写出分数单位是的所有真分数()。(二)将下面的分数进行分类。真分数:();假分数:()。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是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2.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3.使学生经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习重难点: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探索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思考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n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怎样的分数叫假分数?请你举例说明。1、等于“1”的假分数。2、分子是5的假分数。3、分母是5的假分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7:请依次说出这3题的答案。你是怎么想的?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容易呢?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1、板书4分之11。问:这个假分数能化成整数吗?为什么?2、探究方法:那应该怎么算?3、练一练:(1)完成第1题后,指名交流并呈现结果。(2)把3分之12,6分之30,5分之8、3分之8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交流。说说为什么前面两个能化成整数,后面两个只能化成带分数?二次备课\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练一练:(1)完成第1题后,指名交流并呈现结果。(2)把3分之12,6分之30,5分之8、3分之8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交流。说说为什么前面两个能化成整数,后面两个只能化成带分数?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小法官判案。(1)带分数都比1大。()(2)带分数都比假分数大。()(3)假分数就是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4)把14个化成带分数是14。()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n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运用小数和分数的互化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过程,能说明思考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习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下列小数的计数单位各是什么?0.30.420.60.321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91、独立读题,并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求“谁用的彩带长”就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要比较它们两个的大小,你准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二次备课\n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例10(1)说说题目要求,已经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交流。(2)交流反馈。\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所以一位小数可以写成分母是10的分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n课堂检测1、完成第62页“练一练”2、完成第64页“练习九”第10题。教学反思\n“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分数的基本性质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正确进行改写。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故事引入:猴王分饼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11:出示例11中的一组图1、根据涂色部分写出四个分数:1/3、1/2、2/6、3/9。2、比较:这四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其他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121、例11的三个分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不相同,但是大小却相等,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一组与1/2相等的分数吗?2、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正方形的纸进行对折,涂色表示它的1/2。继续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1/2相等的分数,并用等式表示出来。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你折出了哪些相等的分数?你是怎样折的?\n平等乡数学教案集\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例12中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先从左往右看,1/2是怎样变成2/4的?(课件演示再填空。)再从右往左看,2/4是怎样变成1/2的?你能照样子完成第66页上剩下的填空的吗?5、独立观察思考并填空,再交流汇报。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课堂检测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或()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2、把的分母乘3,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3、的分子除以4,分母应该(),才能使分数的大小不变。4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4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n====7、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约分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学习重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写一写:请你写出5/10相等的分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3:你能写出和6/12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约分的含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6/12 与3/66/12 与1/2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方法一:方法二:\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展示约分的方法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对号入座。(1)3和5都是30的()。A、倍数B、因数C、公因数D、最大公因数(2)2是12和6的().A/、因数B、公因数C、最大公因数D、倍数(3)7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A、1B、7C、8D、563、找出下面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并约分。()()()()()\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通分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理解通分的意义,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14,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试试看。独立完成。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也叫作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作通分。相同的分母,叫作这几个分数的公分母。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a、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时,首先要确定什么?b、改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c、改写的依据是什么?\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展示探究内容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比较下列各组分数的大小。()()()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学习重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6/5和7/51/4和1/3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15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故事书吗?有两位同学特别爱看故事书,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看书的情况。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自主探究比较3/5和4/9的大小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反馈\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你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释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过程,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学会验算,能解决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学习重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口算下面各题的得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例1,了解题意。应该怎样列算式?从分母不同你想到了什么?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那怎样算呢?请大家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色表示出+的和,看看得数应该是多少,想想可以怎样算。\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怎样算的?为什么要把化成后再计算?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要怎样计算?\n课堂检测计算 -=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2,了解题意。提问:题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会计算吗?请你独立计算,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算式里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时是怎样算的?\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你知道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按怎样的顺序算吗?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计算下面各题,(1)++(2)-+(3)-(-)(5)-(-)(6)-(-)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加、减法练习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简单估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结果;了解特殊关系的分数加减计算时的规律,能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今天这节课重点练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练习,发展技能1.说出每组数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和和和和2.计算每组分数加减的得数。++++----3.做练习十二第8题。(1)第8题,要求学生按题组计算得数。二次备课\n程要求观察、比较:①每组里加减的两个分数,有没有什么特点?②每组里各个算式的得数跟算式中的两个分数有没有什么关系?③比较这些算式和得数,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交流。交流:你有没有什么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引(2)口算下面各题。++++----结合口算,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算的。我们在计算中发现了规律,按规律计算就比较方便。所以学习数学,就要注意能发现规律。让发现的规律成为方法,就方便我们解决问题。(3)先计算下列加、减法,再按上面规律写得数,比比两次的得数,\n教学过程看看能发现什么。++++----交流:当两个分母有一般关系或倍数关系时,有没有这个规律?但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应用加法运算律、减法运算规律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2.使学生认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和规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能选择合理、简捷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分数加、减法,重点练习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基本题练习1.做练习十二第13题。直接写出得数。交流得数,结合选择说说算法。2.计算下面各题。++  1---+-(+)三、发展性练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绿色圃中学资源网http://cz.Lspjy.com1.做练习十二第14题。比较:每组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两组算式的结果说明符合过去的什么知识?你能把加法的运算律具体说一说吗?2.做练习十二第15题。比较:你能说说每组里的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估计得数会不会相等?提问: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和得数,你有什么想说的?减法运算的规律是什么?[板书:a一b一c=a一(b+c)]说明:在分数加减计算时,可以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计算规律,能把其中的数通过计算先凑成整数,就可以用简便计算的方法计算结果。\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1)+(+)(2)-+(3)-+-(4)+-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认识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进一步认识圆,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基本特征。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重难点:探索并发现圆的特征,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n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课件出示例1中的各种圆形物体,全班交流: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看到过圆?2.出示你课前画的圆,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例2。1.用圆规画圆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⑴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用手指一指你所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⑵指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直径,并标上相应的字母。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3.展示、汇报、交流。(1).同桌交流:拿出课前剪好的圆,说说自己在折一折、量一量的过程有什么发现?(2).小组讨论:⑴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⑵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二次备课\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完成“练一练”第1题。2.完成“练一练”第2题。①学生独立画圆,并用字母o、r、d分别表示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②说说画圆时应注意什么?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判断⑴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⑵圆有无数条对称轴。()⑶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⑷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⑸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扇形的初步认识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进一步认识扇形,知道扇形的各部分名称。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重难点:知道同一个圆里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圆?圆有哪些特征?2、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认真观察例3的3个圆中的图形,说说每个圆中涂色部分的共同特点。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每个图色部分都由几条线围成的?围成每个图色部分的三条线各有什么特点?每个图色部分都有几个角?这些叫的顶点都处于什么位置?\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⑴和组内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圆心、半径、直径?用手指一指你所画圆的圆心、半径、圆心角和弧。⑵指名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并标上相应的字母,指一指哪儿是圆心角,哪儿是弧。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完成“练一练”第1题。2.完成“练一练”第2题。3、完成“练一练”第3题。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周长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重难点:探究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掌握圆周长公式。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⑴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π、C、d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⑵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1.完成“试一试”⑴学生独立计算。⑵全班展示交流。2.完成“练一练”。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一、填空1、圆周率表示一个圆的(     )和(     )的倍数关系。π约等于(   )。2、在一个圆中,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3、一条漆包线长15.7米,正好在一个圆形线圈上绕满100圈,这个线圈的直径是多少?\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周长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经历探索已知一个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过程,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2.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熟练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⑴课件出示例6的场景图,全班交流:怎样能准确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又不会损伤到花坛里的花草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小组交流:知道了这个花坛的周长,怎样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呢?①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②展示自己是怎么解答的。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全班展示、交流。\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完成“练一练”。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一辆自行车的轮胎的外直径是1.12米,每分转50周,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根铁箍长11.49分米,正好做成一个木桶的一道箍.已知铁箍接头处是0.5分米.这个木桶的外直径是多少分米?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面积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2.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课件出示例7的上图及相关的文字。全班交流:图中的线段r在正方形中是什么?在圆中是什么?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并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课件出示例7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计算并填表。3.全班展示、交流:⑴从表格中你发现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⑵如果不计算,直接观察例7中的三幅图,你能发现圆的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半径的平方)有什么关系吗?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课件出示例8题目,如果将圆等分成16等份,会拼成什么图形?⑴同桌交流自己课前剪、拼的结果。⑵全班展示、交流: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什么关系?2.如果将圆等分成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图形会有什么变化?\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⑶小组讨论、交流:拼成图形越来越接近什么形状?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⑷全班交流:①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分别与圆有什么关系?例9,全班交流:这个喷水器旋转一周喷灌的面积是什么形状?求喷灌的面积其实就是求什么的面积?2.学生独立计算。3.全班交流:在算式中你是先算什么的?四、交流总结: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要画一个周长是31.4厘米的圆,圆规两角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2、大圆的半径相当于小圆的直径,已知大圆面积比小圆面积多9.42平方分米,大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3、在一个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6.28厘米,这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剩下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4、大圆半径是3分米,小圆半径是2分米,小圆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5、用一根长12.5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n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面积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灵活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1.填空:将一个圆沿半径剪开,得到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宽是圆的()。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拼成的长方形的长9.42分米,那么原来圆的面积是()平方分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1.课件出示例10题目全班交流:要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题中给出了什么条件?根据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半径?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全班展示、交流。\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完成练一练。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答每一题的思考过程。2、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在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62.8米,绕着这个水池修一条宽2米的水泥路。求路面的面积。  2、一个半圆形养鱼池,直径是4米,这个养鱼池的周长是多少米?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反思\n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组合图形的面积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环形的特征,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2.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导语:2.自学指导(课前预习内容)例11。1、⑴课件出示例题,全班交流:这个组合图形由几个圆组合而成?⑵小组交流: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指名说出解答思路。⑶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主学习有没有更简洁的写法或算法?你是怎么想的?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探究重点部分)“试一试”。⑴课件出示“试一试”的组合图形,全班交流:这个组合图形由哪些面图形组合而成?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哪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和?展示、交流\n\n教学过程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完成“练一练”。⑴学生独立计算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⑵全班展示、交流:左边的阴影是哪两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求这个阴影的面积是求这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和还是面积差?右边的图形呢?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1、一个环形铁片,内圆直径是14厘米,外圆直径是18厘米,这个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2、在一个直径是16米的圆心花坛周围,有一条宽为2米的小路围绕,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学反\n思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名称:圆的面积练习年级五执教人执教时间课前思考: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创新的意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基本练习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1、练习十五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体会到:对于多边形,边数越多对称轴的条数就越多,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趋于无限时,它就变成了圆,因此圆有无数条对称轴。2、练习十五第11题。学生按要求在图中表示出分针从12起走5分钟、15分钟、30分钟所经过的部分。讨论:这里的涂色部分都可看做什么图形?这几个扇形的圆心角各是多少度?3、练习十五第12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思考。如:左边一个圆被平均分成了3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一份,空白部分是这样的2份,所以涂色部分可以用三分之一表示,而空白部分可以用三分之二表示。学生先各自判断,在引导他们联系扇形的含义进行解释。4、练习十五第13题。二、提高练习1.完成练习十五第14题。⑴学生先独立在书上画圆,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大?⑵小组讨论: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n\n教学过程少?怎么确定最大圆的半径?⑶学生试画最大的圆。⑷全班交流:①展示学生画的正方形内最大的圆。②指名说一说怎么确定正方形内最大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③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2.完成练习十五第15题。⑴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⑵全班交流:比较圆的大小,其实就是比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三、思考题发现: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半径的平方。四、总结延伸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全班交流展示、质疑)1.反馈展示2.质疑释疑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n课堂检测教学反思\n

网站简介

奥数库(www.aoshuku.com)是一个专注奥数知识扩展和学习的在线教育网站,内容涵盖了奥数题、数学题、试卷、课件、知识点、数学公式等,拥有大量的奥数题库和数学题库,包含全国中小学各个版本教材,深受中小学师生用户喜爱的网站。

微信公众号

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如部分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过以下方式联系站点负责人。

2016-2021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 闽ICP备2021004933号

奥数库专注奥数知识分享,如有版权作品存在问题或内容中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系403074932@qq.com

闽公网安备 35021302000396号

闽ICP备2021004933号
返回首页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