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3.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QQ 403074932
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1.1小数乘法(2-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与方法:利用联想、类比等方法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学习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数学的积极意向。教学重点: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教学难点: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出示目标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请大家齐读一下。2、自学指导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交流一下自主学习情况。3、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预习部分结合情境图汇报。二、合作探究1、想一想怎样计算3.2×4呢?方法一:方法二:\n2、列竖式计算0.8×21怎样算?3、计算0.55×64=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三、班级展示1、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2、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四、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五、板书设计:小数乘法55×6422033035.20\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1.2小数乘法(6-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过程与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口算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部分3、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主动地抽象、寻找出小数乘小数的运算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明确怎样点小数点的方法。二、合作探究1、买肉花了多少钱?25.6╳0.9=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n师: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引导学生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分析算法,理解算理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积就扩大了100倍)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多少倍(应将积缩小100倍)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2、卖鱼花了多少钱?(通过问题二的解决,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三、班级展示1、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2、汇报怎样计算小数乘法。四、强化梳理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0.48×0.06使学生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五、达标测评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六、板书设计:小数乘法25.6×0.9按整数乘法算\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1.3小数乘法运算定律(10-12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过程与方法: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交流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小组内统一答案,集体汇报后,完成下面练习2、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7×12 8×(5×4) (24+36)×5(8×5)×4 24×5+36×5 12×73、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b×a(a×b)×c=a×(b×c)(a+b)×c=a×c+b×c4、用简便方法计算.25×98×4 125×5×8×4 15×201一、组内小展: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n组长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根据自主学习题目的难易程度,结合自己对组内同学学习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同学们的交流。三、合作探究:1、买2.5千克绿豆共需多少元?思考:总价=单价╳数量,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如果大米小米各买2.5千克,一共需要多少钱?方法一:4.72╳2.5+5.28╳2.5=11.8+13.2=25(元)方法二:(4.72+5.28)╳2.5=10╳2.5=25(元)比较:这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3、出示补充例题:0.25×4.78×40.65×201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四、班级展示:1、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2、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五、强化梳理: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4.2×1.69=□×□2.5×(0.77×0.4)=(□×□)×□6.1×3.6+3.9×3.6=(□+□)×□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页第6题)\n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六、达标测评:1、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你主动回答对了几道问题,你帮助同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七、板书设计: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a×b=b×a(a×b)×c=a×(b×c)(a+b)×c=a×c+b×c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n课题:一单元我学会了吗(1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江的壮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知识1、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4、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二、解决课本上的问题课本11页1、2、3题三、练习巩固1、不计算,确定积的小数位数。4.85×1.025()68.57×4.62()52.1x2.7()0.001×5.7()0.123×2.005()四、题组检测\n1.列式计算。(1)4个5.02是多少?(2)4.8的5倍是多少?(3)一个数是1.02的5.3倍,这个数是多少?2、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飞向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长0.15米、宽O.1米。还有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国旗,这面联合国旗长1.8米、宽1.2米。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吗?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反思: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n课题2•1轴对称图形(14-17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过程与方法: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复习旧知学生说一说对轴对称图形了解的知识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部分仔细观察课本14页的国旗图案,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3、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二、合作探究:\n1、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剪的方法。(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为什么这样做?2、小组探究: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3、合作完成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是什么?三、班级展示: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汇报怎样得出每种图形的对称轴数量四、强化梳理:1、: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2、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3、回顾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五、达标测评: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六、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对称轴找关键点-----描对称点------连线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n课题2.2平移与旋转(18-2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体会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与旋转的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方法教学难点: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课前预习(提前下发导学案)2、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3、自学课本18页,思考:平移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4、什么是顺时针旋转、什么是逆时针旋转?二、组内小展: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三、合作探究:1、将小三角形旋转90度。2、小组合作尝试通过旋转,能否画出风车。\n3、在旋转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五、强化梳理: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六、达标测评: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出示正确答案,小组交换互批。教师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批阅,注意收集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二次讲解。七、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平移的方法:要选取一个点或一个边,以此为基准格数平移。旋转三要素:旋转的中心、角度、方向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n课题二单元我学会了吗(23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周对称的定义)。过程与方法: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教学重点: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这单元我们学了很多美丽的图案,通过学习这一单元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先小组交流汇报本单元所学知识二、出示图片:欣赏课本23页图片三、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1)图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图中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得到?哪些可以通过旋转得到?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对学交流两个问题\n2、解决问题1)让学生自己找出轴对称图形,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找出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2)学生自主探究,找出正确答案,老师适当进行指导。3)让学生自己利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一幅图画,并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对称、平移、旋转。四、 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四、巩固练习:五、板书设计:平移与旋转向方向平移了格绕点向方向旋转了度教学反思: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n课题3.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4页---2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初步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自主学习:一、1.出示目标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2.自学指导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交流一下自主学习情况竖式计算:217÷7=480÷15=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预习部分结合情境图汇报。二、合作探究一:尝试完成24页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思考:怎样列式?9.84÷3=方法一:方法二:列竖式计算思考:①整数部分9个一除以3,商是几个一?所以商的个位上写几?②十分位上的8表示什么?8个十分之一除以3,商是几个十分之一?\n怎样在商里表示?③十分位上8除以3还余2,和百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几个百分之一?除以3得几个百分之一?讨论:观察商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合作探究二: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怎样列式?2.5÷5怎样列竖式计算?商的个位不够商1,商的个位应该怎么写数?为什么?思考:个位上为什么要商0呢?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师点拨强调:方法一是通过单位换算把米换算成厘米,也就是说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方法二是列竖式来计算,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方法:1、按整数除法来计算。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3、不够商1就商0,除到被除数末位仍有余数,添0继续除。四、强化梳理: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你遇到哪些问题?3.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的计算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要()。五、达标测评:1、口算。\n23.6÷10=10÷4=3÷6=0.36÷3=8.4÷2=0.05×40=40÷50=5.7÷13=6.6÷33=2、填空。(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里面“√”3.6÷2()15.87÷20()7.98÷8()4.95÷11()(2)()×15=7.5()×8=9040.5÷()=15(3)60时=()日84分=()时3、计算下面各题。(1)6÷24(2)52.95÷75(3)84.01÷31(用乘法验算)板书设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9.84÷3=3.283.2839.8498624240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3.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9页—30页\n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过程与方法:经历算法的比较、分析过程,体会算法的优化并学会进行选择,初步学会并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与人交流的态度与能力,同时体验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一.自主学习:知识链接竖式计算:93.6÷24=117.5÷2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交流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小组内统一答案,集体汇报后。二、合作探究一:闸门的高是我家门高的多少倍?怎样列式?请你观察一下,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方法一;尝试计算:(1)我把米化成分米。(2)因为385÷22=(),所以38.5÷2.2=()。方法二:你会用竖式计算吗?\n思考: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否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依据是什么?②除数要想变成整数,需扩大到原来的()倍,这时,要想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倍,原来的算式转化成()来计算。合作探究二:尝试竖式计算:49.5÷0.66=我发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少几位就补上几个()。2、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来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计算。3.小练笔:2.46÷0.064.56÷0.19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看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n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1)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2)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四、强化梳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该怎样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五、达标测评: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0.36÷1.2=()÷12=()87÷0.03=()÷3=()375÷0.25=()÷25=()2.4÷0.06=240()=()2口算。0.24÷0.47.5÷2.54.8÷0.122÷0.41.5÷30.03×100.55÷0.110.1+0.023、计算下面各题0.396÷1.2=0.756÷0.36=27.5÷0.025=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3.3求商的近似值33页—34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能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n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方式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掌握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近似数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通过选择生活中的数据信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是小数的近似数,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数一.自主学习:知识链接写出下表中各数的近似值。精确到个位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千分位0.70649.9635二.合作探究一:(1)观察课本33页情境图,我能提出的数学问题???(2)解决“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这个问题,我能列出算式:我能用竖式计算:温馨提示:计算钱数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或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或角。如果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如果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如果得数保留整数:一般情况下,要用()求出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几位小数,除的商的位数要比保留的位数()。\n合作探究二:1、求平均每盒茶叶多少钱?怎样列式:2、我用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思考:①在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继续除下去的商和余数有什么特点?②怎样求商的近似值?3.接下来我们解决“平均每块腊肉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能笔算出结果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重要的发现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计算97÷8谈话:你有什么发现?4.平均每盒茶叶多少钱?350÷6=概括循环小数概念。谈话:5.……,2.4666……,2.……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概括出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的意义。二.梳理总结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三.完成达标测评(一)、口算。4.8÷3=1.8×0.5=0.05×4=0÷5.32=13.2÷6=33.5÷5=3.6÷18=0.54÷2.7=(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5.095精确到0.01是5.10。()2、求商的近似值一般用“四舍五入法”。()3、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一般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324.57÷7≈(得数保留两位小数)7.525÷0.38≈(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11≈(得数保留三位小数)\n32÷6≈(得数保留整数)板书设计: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有限小数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3.4带中括号的小数混合运算38--41知识与能力: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中括号,掌握中括号的写法、作用以及含有小、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n2、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再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带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重点:体会先算小括号里、再算中括号里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难点: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自主学习:课前下发导学案1、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出重点词语。指生说一说。(中括号的写法、作用、运算顺序)2、通过学习目标,你认为自主学习时应该怎么做?明确:(1)先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进行细致学习。(2)预习时,要注意勾画重点内容。(3)要边预习,边讲述思维过程。3、每日口算提前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二、自主学习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1、知识链接(1)先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640÷8-15×425×12÷10\n9+(253-22)÷21(20-15)×2+12 (2)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的对桌共同交流一下。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组长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根据自主学习题目的难易程度,结合自己对组内同学学习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同学们的交流。集体交流:1、完整说一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交流时要说出解题思路:先算……算式是……再算……算式是……3、谈一谈你对中括号的认识。三.合作探究:黄金周期间,山城旅行社平均每天比阳光旅行社多收入多少万元?1、小组交流:“我会预习”部分中的问题,你们组有哪些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52.5÷7-47.6÷7(52.5-47.6)÷7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小数运算()适用。2、尝试计算:7.4×6÷(11-8.5)31.2÷[2.6×(3.7-2.5)]思考:(1)在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的算式里,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2)总结: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n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都要从()往()按顺序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法再算()法。③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里的,再算()中里面的。独立计算。在小组内说一说计算顺序和计算过程,再说一说中括号和小括号的异同点。典型题:[113-(34.15+38.25)]÷2=[113-72.4]÷2=40.6÷2=20.3(万人)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中括号和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师强调: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算式内包含的运算较多,又都是小数,所以读题和计算时一定要看清运算、运算符号、数字、小数点,弄清运算顺序,提高计算水平。五、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关于四则混合运算,你还想到了什么?(有没有大括号?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小数四则混合算,明确顺序是关键; 加减乘除无括号,加减在后乘除先; 有了括号顺序变,先把括号里面算。 小括号,中括号,最后再把乘除加减算。六.达标测评:(一).0.59×40+7.48.59—2.07÷0.3×1.1\n0.74×1.5÷3.7+0.56÷0.250×(6.7×0.02)(1—0.4)×(0.6+0.15)+11×1.1(18.6—18.6÷3.1)×0.01(二)、列式计算。1、用0.375的2倍去除0.375,得多少?2、用9.9与9.8的乘积去除以0.9,得多少?3、3.6除以2.5与18的积,商是多少?4、甲数是32.4,比乙数的2倍还多4.6,乙数是多少?5、8.44与5.7的积再被4.22除,商是多少?6、8.64与2.7的商加上7.8与1.5的积,得多少?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板书设计:带中括号的小数混合运算中括号[][113-(34.15+38.25)]÷2=[113-72.4]÷2=40.6÷2=20.3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1——方程的意义(49——51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教学准备:导学案、天平、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请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关于天平的知识以及天平的原理。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3、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这节课,就一起走进动物园,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不懂的问题做个记号,待会儿一块解决。二、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组长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根据自主学习题目的难易程度,结合自己对组内同学学习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同学们的交流。三、合作探究\n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介绍。)(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边重。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10+10=20(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20+x=50(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50+50=1004x=200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教师点拨总结,列方程要注意以下几点:\n第一步,找出等量关系;第二步,列出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等式;第三步,检验。揭示方程的意义。五、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你认为列式计算和列方程有什么异同点?你更喜欢哪种做题方法?六、达标测评1、出示自主练习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看图列方程。3、填一填。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部分。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米粉的重量+碗的重量=砝码的重量X+20=7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第二课时(练习课)一、自主学习说说方程的含义?说说等式与方程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n学生交流,可举例说明。二、合作探究1、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6+x=1436-7=2960+23>708+xx+4<14y÷18=33x-125x+2x=63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2、写一个方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什么是方程。独立写方分程,并全班交流。3、自主练习4(1)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学生读题。(2)出示第二、三幅情境图。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出方程的等量关系。4、自主练习5学生读题。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三、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完成 ,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四、梳理拓展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在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时,要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才能列方程。五、达标测评1、自主练习6学生交流信息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2、自主练习8(1)在解决第二问时,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2)出示补充习题:一种铅笔的单价是0.8元。将表格填完整。\n数量/枝123456……总价/元0.81.63.2……X枝铅笔用去7.2元,列出方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等量关系式。3、自主练习7和9。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4、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编一道含有未知数的题目,说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比如:小明今年x岁,老师今年33岁,是小明年龄的3倍。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反馈。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2——等式的性质1(52——54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索,使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学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等式的性质,能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兴趣;在利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程的对称美和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与检验习惯。\n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形如x±a=b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3、播放课件,感受生活中的平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主学习部分。二、组内小展哪个小组愿意上台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你能边借助天平进行演示,边讲解吗?其他同学随时进行质疑、询问、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弄清方程左右两边如何平衡,也就是如何进行方程计算的道理。1、天平的一边放上2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另一边放上1瓶啤酒,使天平平衡。提问:(1)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2听啤酒等于1瓶啤酒。(2)如果在天平两边再各放1听相同的啤酒易拉罐,天平会有变化吗(左右两边仍然一样重,还是平衡。)(3)通过这个实验,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天平在平衡的情况下,两边再放上同样重的物体,天平还是平衡的。2、天平的右边放上2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等重的物体。提问:(1)左边不知道有多重,用x来表示,右边重20克,天平两边平衡,说明了什么?左边的物体重20克,所以天平才会平衡。x=20\n(2)如果天平两边再同时放上10克的砝码,会发生什么变化?天平还是平衡,没有变化。(3)能用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吗?板书:x+10=20+10(4)通过这样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提问:你能根据图示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吗?x+10=10+10提问:观察第二部分,你有什么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了10,等式仍然成立。x=104、根据以上实验,同学们对等式有没有新的认识?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三、合作探究1、学生独立计算:600+x=860600+x=860是一个方程也是一个等式,你能计算出x的值是多少吗?2、提问:为什么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600?等式的两边,也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样等式的左边就只剩下未知数x,也就可以知道x的值是多少了。教师提示:这个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又叫方程的解。3、指导书写格式与验算。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1)先写“解:设小金丝猴重X克?”(2)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3)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像这样求方程解的过程就叫做解方程。(4)最后要检验并写答。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看看等式的两边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口算检验是否正确。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其他小组有疑问可提出,并相互评价。\n课件展示,教师点拨强调: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才能又对又快地解方程呢?怎样进行检验呢?五、强化梳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利用天平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总结一下学习了哪些知识吗?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书写格式。求出未知数的值后要自觉检验。理解并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六、达标测评1、x+300=400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并检验。2、出示:练习,解方程并口头检验。x+8=132.5x=5.3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要求。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部分。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x=20x+10=20+10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数,等式仍然成立。第二课时(练习课)\n一、自主学习x+5.3=1015+x=40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1、大家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一要写解,二要注意检验。)二、合作探究1、解方程:x-9=15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1)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方程的?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方程x-9=15的两边同时加上9,抵消掉等式左边的9,这样等式的左边只剩下x。(2)你会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吗?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表示等式成立。3、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提问: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1)标准体重+超出标准的重量=胖胖的体重(2)标准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标准体重-小明的体重=低于标准的重量提问:他们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一个是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三、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完成 ,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四、梳理拓展\n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五、达标测评1、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选出各方程的解的?(1)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右是否相等。(2)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2、第2题(1)提示学生认真读题,注意选择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是否有用。(2)集体订正。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3——等式的性质2(55——56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含有乘除法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提高学生学会解方程的能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方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会解方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教学难点:\n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这类方程。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3、回顾旧知做好铺垫(1)方程的意义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解简单的方程,请举例说明方程的含义。(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复习训练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并说明理由。①x+24=73②4x<36+17③234÷a>12④x-16=72⑤x+85⑥5+y=10.6二、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1)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问题:鹦鹉重多少千克?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列方程。(鹦鹉的质量×3=2.4)解:设鹦鹉的质量是X千克。\n3X=2.4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3)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师生交流验证方法。刚才同学用到的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引导学生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1)动态演示初步感知①课件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课件演示动态效果: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X=20x×4=20×4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②再次课件演示:3x=303x÷3=30÷3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揭示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五、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达标测评1、选择方程的解。x÷5=20(x=100x=4)1.5x=6(x=9x=4)7x=0.84(x=1.2x=0.12)x÷6=0.3(x=20x=1.8)2.火眼金睛辨对错。2x=10x÷5=40解:2x×2=10×2解:x÷5×5=40×5x=20x=200\n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自主练习3、4题学生独立完成。分析等量关系。集体订正,检查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及方程的解。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部分。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鹦鹉的质量×3=2.4解:设鹦鹉重X千克。3X=2.43X÷3=2.4÷3X=0.8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第二课时(练习课)一、自主学习1、复习等式的性质提问: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你能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1)如果5+3=8,那么5+3-3=8()(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3)如果a-7=8,那么a-7+7=8()(4)如果x+9=45,那么x+9-9=45()你是根据什么完成填空的?(等式的性质。)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n2、找出图中等量关系认真观察以上信息,找出等量关系二、合作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方程:12x=96x÷40=14独立完成,并说明解方程的依据。(1)观察方程的形式,你会计算吗?(2)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求出方程的解。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在解此类方程的过程中运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板书解方程书写格式)(3)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板书检验格式三、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完成 ,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四、梳理拓展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注意:①解方程要注意格式,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②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方程的解,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③检验方程,把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我们要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n进行检验;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五、达标测评1、填一填让学生说说填写的依据。2、解方程2+4x=3.68x+2=4.43x+1.5=62.5+10x=12.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提示学生注意检验。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1)自主练习第8题先找出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滇金丝猴体长约为80厘米,它的体长比间蜂猴的3倍多5厘米,间蜂猴的体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列方程解决问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57—59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解含有乘除法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提高学生学会解方程的能力。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会解方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c这类形式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分类、比较、转化等方法,学会解形如ax±b=c这类方程。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n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3、复习等式的性质课件出示:看图完成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观察信息,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先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解答。指名板演,说明解方程的依据。二、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1)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问题:白鹭有多少只?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列方程。(白鹭的只数+多的只数=丹顶鹤的只数)解:设白鹭有X只。X+9=25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3)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观察这个方程的形式和前面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这种形式的方程?怎样算?根据学习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这个方程。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方程。\n交流算法:运用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板书解方程书写格式)(3)再探:检验方程结果,明确方程解法X=16是方程的解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方程。四、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完成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ax±b=c这类形式方程的解法,要先把ax看作一个数,适时运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五、梳理拓展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在解方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解方程要注意格式,规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要想好根据什么关系来求方程的解,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六、达标测评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解方程2+4x=3.68x+2=4.43x+1.5=62.5+10x=12.52x+5=215x-8=3.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找出典型题目,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方程?(2+4x=3.6)提示学生注意检验。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设白鹭有X只。\nX+9=25第二课时(练习课)一、自主学习1、课件出示练习题:你能用方程解决问题吗?找出等量关系说一说怎样列方程?学生思考,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订正答案。2、出示练习题:蜘蛛每分钟爬行27米蜘蛛的爬行速度是蜗牛的30倍蜘蛛的牌行速度比乌龟的4倍还多4米问题:蜗牛、乌龟的爬行速度分别是多少?从图中你都获得了哪些信息?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学生思考(①蜗牛的爬行速度×30=27②乌龟的爬行速度×4+3=27)你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3)对比方程形式,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对比一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运用了等式的性质。不同点:方程②连续用了两次等式的性质,把较为复杂的方程形式转化成与方程①相同的形式,再来求解。二、合作探究生活中有两种表示温度的方法,了解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换算的知识。先自己读题,了解有关信息。师: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怎样换算?让学生弄清楚F=1.8C+32所表示的含义。独立解决问题(1)一个人的体温是36.5℃,相当于华氏多少度?(2)华氏94.1度,摄氏温度是多少?汇报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用方程解决?解决第二个问题,用方程来解决。为什么选择用方程解决问题?\n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方法,哪种简便?为什么?三、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完成 ,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四、梳理拓展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时,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交流?五、达标测评解方程X+28=36x÷10=12.53x-2.4=3.62x+9=332x=4.65x-4=1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信息窗5—解形如ax±bx=c的方程(60—63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x=c的方程并掌握其方法。教学难点:学会借助线段图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n3、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室的面积是56平方米。长为8米,宽是多少?(方程解)设:宽为x米8x=56x=7说说求解的依据。二、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1、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来绘制线段图,也许这对于大家解题会有所帮助。如果我们设白虎有X只,用这样的一条线段表示:白虎只数:x那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东北虎的只数吗?2、组内交流。请画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一下应注意什么。3、师生总结。(1)每份画的都应与白虎的只数一样,这样才能成倍数关系。(2)要画这样的7份,正好是东北虎的只数。4、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如果设白虎为x只,怎样列出方程?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x+7x=165、说明想法。四、班级展示\n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1、根据列出的方程:x+7x=16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2、组内交流解法。3、小组汇报:x+7x=16东北虎只数:7×2=14(只)8x=16x=2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14只。4、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五、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达标测评1、解方程:7x+5x=12016x-7x=274x-1.2=743.8x-x=0.56x-0.85x=37x+3x+26=742、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部分。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解形如ax±bx=c的方程解;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x+7x=16东北虎只数:7×2=14(只)8x=16x=2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14只\n第二课时(练习课)一、自主学习回顾旧知,解方程 。 14x-4x=3×10 3(x+1)=117 说一说你的想法。二、合作探究解方程:x+7x=16 1、 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 2.组内交流解法。 3.小组汇报: 4.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三、班级展示小组内交流 , 说明理由。鼓励学生独立阅读, 独立完成 , 以考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四、梳理拓展在这节课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归纳总结:解形如ax+bx=c类型的方程,要应用乘法分配律,并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具体解法如下: ax+bx=c 解:(a+b)x=c (a+b)x÷(a+b)=c÷(a+b) X= c÷(a+b) 五、达标测评1、解方程7x+5x=120 16x-7x=27 4x-1.2=74 3.8x-x=0.56 x-0.85x=3 7x+3x+26=74 \n2.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 (1)柏树和松数一共有7500棵,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5倍,两种树各多少棵? (2)信达公司投资36000元钱为西藏自治区某小学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实物展示台。电视机每台1200元,展示台每个2800元,请问这个学校有多少间教室?完成导学案达标测评部分。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64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判断方程与等式。能正确地解出稍微复杂的方程,进行验算。并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题目中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意义,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判断方程与等式。能正确地解出稍微复杂的方程,进行验算。教学难点:能根据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课前下发导学案2、每日口算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3、回顾整理\n这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自己整理的知识树。教师板书:方程的意义解方程解方程时需要注意什么?自主完成课本63页我学会了吗的题目。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不懂的问题做个记号,待会儿一块解决。二、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组长组织交流时要注意:根据自主学习题目的难易程度,结合自己对组内同学学习情况的了解,合理安排同学们的交流。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三、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第二个问题把哪个量看做x?为什么?最小的运动员与最大的运动员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作好记录。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五、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求两个未知数的题目列方程比较简单。1、确定设哪个量为x2、找准等量关系3、列出方程4、解方程,检验,不要忘了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写出答语六、达标测评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课件中练习,想一想,做一做。\n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七、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方程的意义未知数等式解方程教学反思\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5.1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65页---68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2、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学会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重点: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公式。教学难点: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一、自主学习课前下发导学案1、明确学习目标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出重点词语。指生说一说:(1)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画平行四边形的高(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4)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明确预习方法\n通过学习目标,你认为自主学习时应该怎么做?(1)准备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2)预习时,要注意勾画重点内容。(3)要边预习,边操作。二、每日口算提前安排好主持人、记录员,3—5分钟口算,注意重点题目要让学生说思考过程。三、自主学习1、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的对桌共同交流一下。2、组内小展请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集体交流:1、知识链接部分:学生齐读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2、根据预习问题展示小组内的理解,重点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是怎样总结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画高应怎么画?注意什么?(要引导学生理解“每组对边之间有无数条高,且相等”)四、合作探究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来猜想一下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小组合作探究:你想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验证?小组分工操作,然后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第一种方法:数格子第二种方法:剪拼\n五、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师生共同回顾并强调:1、数格子的方法: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2、剪拼法:沿高剪开,平移,拼成长方形3、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因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用字母表示:s=ah4、应用公式,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六、强化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拓展: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四边形吗?生活中,车位一般设计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呢?七、达标测评: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八、板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n课题5.2三角形的面积(69页---72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提前下发导学案)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找生说一说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通过学习目标,你认为自主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怎么做?大胆猜一下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明确:(1)先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进行细致学习。(2)预习时,要注意勾画重点内容。(3)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家长请教,可以用?标出,留待课上解决。(4)自己动手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以便交流时使用。二、组织自主学习1、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对桌共同交流一下。2、组内小展:\n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通过转化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知图形的,这两个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三、合作探究为什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里要求除以2?请你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哪几部分有关系?(2)怎样找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内容。四、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找小组同学演示。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上下重叠放在一起,使它们重合,以三角形右边的顶点为中心,把上面的一个三角形旋转180度,直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沿着左边的三角形的右边向上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这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三步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五、强化梳理同学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一公式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了。这一公式我们可以整理成: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六、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你主动回答对了几道问题,你帮助同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小组交换互批。教师选择一个小组进行批阅,注意收集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二次讲解。最后,组长将本节课组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教师总体评价。七、板书设计\n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5.3梯形的面积(73页---75页)\n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再看一看、分一分、拼一拼的过程中感受梯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间的关系,形成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出示目标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自学指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面积。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交流一下自主学习情况。3、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知识链接部分。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的?为什么要除以2?预习部分结合情境图汇报。梯形有什么特征?梯形的各部分名称,分类。二、合作探究探究1:图形的转化。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梯形,分一分,想一想,填一填。看转化成了什么图形。\n探究2:公式的推导转化后的图形跟原来的上底、下底、腰都有什么关系?面积转化前后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转化成的图形面积:所以梯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师点拨强调应用:椅子面的面积是多少?四、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梯形面积=(a+b)×h÷2五、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六、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s=(a+b)×h÷2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5.4组合图形的面积(76页---78页)\n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能正确将一个组合图形进行割补。教学难点:组合图形纸片,直尺,实物投影仪。教学准备:组合图形纸片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几种图形的面积?现在大家想想图形的公式是什么?出示情境图:虾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小组讨论,班交流汇报。学生出示研究结果2、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思考过程中,在图上添加了一些线。通过“线”这个工具来帮助解题的同学举手。谁说一说你为什么要添加这些线呢?学生交流二、合作探究谈话:这个图形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之为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使用画线工具解题的人,不但我们小学生在使用,大学生,数学家也在使用。人们把这样的线叫做辅助线。(板书:辅助线),需要注意它一般用虚线表示。谈话:请同学好好想想,刚才的几种辅助线的功能是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能不能给他们分类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A、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的,然后将所有的小图形加起来得整个面积。(板书:割)B、\n另一种功能是将大图形补成一个更大的图形,然后用大图形的面积减去补的图形面积,得所求面积。(板书:补)谈话:同学们,回答地很好。现在如果让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你可能使用什么工具?(辅助线)它有什么功能(割,补)。谈话:现在你能不能计算出虾池的面积?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计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学会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完成课题的板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回答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1、出示小电脑的3个图形,学生分析数据独立解答交流思路及方法。2、出示自主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3、出示自主练习2、运用组合图形的面积公式灵活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明确题中给出的条件与问题,再独立解答。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对组合图形面积的学习,今后在解这样的题目时,你有什么心得或对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五、板书设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辅助线割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五单元回顾整理(81页---84页)教学目标\n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出示目标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2、自学指导师:同学们,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交流一下自主学习情况。3、组内小展小组选代表汇报自主学习内容。预习部分结合情境图汇报。二、合作探究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公式,那么这些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n师点拨强调四、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六、板书设计五单元回顾整理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6.1因数和倍数P88-P9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n2、过程与方法: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味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仔细观察情境图,各列一道乘法算式师举例: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2、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3、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二、合作探究1、找因数:18的因数有哪几个?生尝试完成并交流找法。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师:你是怎么找的?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小结: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自己试试看4、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自学此内容。\n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四、强化梳理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五、达标检测1、9的因数有哪几个?24的呢?2、用几何图表示16和21的因数分别有哪些?3、判断(1)2是因数,4是倍数。()(2)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3)15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4)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5)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这个数小。()(6)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7)5是30的因数,30是5的倍数。()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24的因数有哪些?2、3与6的积是18,所以18是3和6的(),3和6是18的()。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n找倍数:1、我们一起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完成做一做1、2小题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你能用用集合来表示吗?试试看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三、班级展示哪个小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哪个小组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四、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1、7的倍数有哪些?100以内12的倍数有哪些?2、6的因数有(),倍数有(),6既是6的(),又是6的()。3、一个数是45的因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是()4、一个数既是21的因数,又是21的倍数,这个数是()5、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6、有一个算式7×8=56,那么可以说()和()是()的因数,()是()和()的倍数六、板书设计因数与倍数\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6.22、3、5的倍数的特征P92-96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2、3、5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掌握2、3、5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和5的倍数。教学难点:掌握2、3、5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和5的倍数。教学准备:导学案、课件、百数表、彩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导学案,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预习。师: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对桌共同交流一下。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究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2、2的倍数特征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n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3、汇报交流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4、验证结论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学生自己举例验证。5、学习偶数、奇数。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6、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2)交流:个位上是5或0。(3)学生举例验证。7、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研究特征。三、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个位上是0四、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n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五、板书设计2、5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5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个位上是0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二、合作探究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2、探究特征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12345678910\n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⑤学生思考交流:“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问:另外的呢?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三、班级展示生交流后汇报,其他生补充。四、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n五、达标测评同学们,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你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达标检测吗?出示正确答案,对桌互批。将结果汇报给组长,组长进行记录。组长将本节课得分进行统计,由学科班长汇总。板书设计3的倍数的特征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6.3质数、合数和分解质因数P97-P10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经历观察、归纳、推理,获得什么是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猜想,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初步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n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谈话: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各个班整齐的方阵。(出示情境图)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会发现了排成各个方阵的人数分别是24、25、32、35、40。问:仔细观察这些数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二、合作探究1、针对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2、利用准备好的小方块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3、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摆方阵,学生可能发现(1)1、2、3、5、7、11、13、17等数字不能摆成方阵,(2)4、6、8、9、10、12、14、15等数字能摆成方阵。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这两类数字有什么特点?4、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可以分成三类,有的数字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字含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而1只有一个因数。(1)质数和合数的区别是什么?(2)1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全班交流、辩论,相互补充得出结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三、班级展示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n汇报怎样判断质数和合数。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一、梳理拓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二、达标检测1、把下面数中的合数圈起来。80735234056479428433192、在自然数11-20中,质数有(),合数有(),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有()。3、抢答游戏:老师出一个数,谁能最快的判断它是质数或是合数,进行抢答。512101123122934579110014、判断(1)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2)一个非零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3)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4)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六、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3.说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n4.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是合数?它们各能被哪些数整除?36212853607597二、合作探究1、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关数的知识,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游戏?玩游戏前要交代几条规则(1)、写成两数相乘或连乘的形式,连乘的因数越多得分越高;(2)、只能用自然数;(3)、不能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由老师写一个数,把能写成几个数连乘的数写成几个数连乘,如:4=2×212=2×2×3。每正确写一个乘号得一分,写错一个乘号扣一分,哪组分加起来最多这个小组获得胜利。教师出示下面的数:6= 21= 17= 50=48= 53= 5= 75=2、交流: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其他数都能写成。问:为什么17和5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质数不能写成这种形式因为他们只有1和本身,不符合游戏规则。问:能写成这种形式的数都是什么数?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合数才能写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所以我们分解质因数就重点研究如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数连乘的形式。3、看看下面这些数都分解成了两个数相乘的形式,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6=2×328=4×7讨论发现:6分解成2×3后按游戏规则就不能再分解了;但是28分解成4×7后,4×7中的4还可以分解成2×2.提问:你是怎样发现4还能分解的呢?引导:因为4不是质数,所以很容易发现4还能分解。\n提问:那么我们在分解一个数时,要把这个数分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分解到都是质数就不再分解了)。4、下面请同学们把30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交流:①30=5×66=2×3所以30=5×2×3②30/\5×6/\2×35、引导归纳出: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2、3、5叫做30的质因数。6、介绍短除法。三、梳理拓展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步一步地分解质因数,这样分解起来比较麻烦,为了简便,通常我们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引导学生归纳出:写出短除式──用能整除这个合数的最小质数去除──商如果是合数,照上面的方法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把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四、达标检测1.用短除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18252834602.下面各式是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8=2×412=2+3+73.小游戏:猜猜我们有多大?(1)我的年龄是最小的质数。(2)我们俩的年龄都是合数,和是17。(3)我们俩的年龄都是质数,积是65。(4)我的年龄是一个偶数,它是两位数,十位上数与个位数的积是6。\n五、板书设计分解质因数30短除法/\5×6/\2×3教学反思: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7.1折线统计图P103-P10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能深切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感受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n第1课时一、自主学习师: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对桌共同交流一下。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1)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的看法。(2)说一说这个统计表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统计表缺少条理性,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统计图的必要性。二、合作探究1.下面咱们就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这项指标为例,看看从04年到12年数量是怎样变化的?同学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下面同学们就将你的想法画在练习本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知识把这种有增有减的的变化情况表现出来,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班级展示1、教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大屏幕显示:2、讨论交流为什么哪一种更好一些。3、那生活中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吗?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经验,并给这个同起个名字。(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四、强化梳理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n2、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3.小结: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每一年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五、达标检测1.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a)独立填写。b)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2.用折线统计图描述其它事件的变化第2课时一、自主学习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课件展示一个折线统计图(1)根据统计图填空。(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二、合作探究1、解决绿点问题,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并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2、独立制作。自己在课本图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描述取水量的变化情况吗?先自己画图分析,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三、班级展示1、展示你画的折线统计图,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画法)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有不同意见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强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四、强化梳理下面让电脑给咱们演示一下折线统计图怎样画,好吗?(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五、达标检测\n1.下面是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统计表,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全年的日照情况。单位:小时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日照时间167170233255278216206176178187225184(1)独立绘制。(2)班内展示。(引导学生交流绘制方法。)(3)对比分析:某市一年各月份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2.自主练习第3题,读图分析。(1)独立观察条形统计图。(2)你能分析一下小彬的锻炼成绩吗?(3)推测小彬第8周的成绩,并在图中表示出来。在推测第8周成绩时,教师要适当引导,提示学生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进行推测。六、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描点、标数、连线\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7.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P108-P11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恰当的理解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合理的决策或预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导学案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师:昨天我们下发了导学案,并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再和你对桌共同交流一下。请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如有困难,请组长做好记录。观察统计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n(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二、合作探究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1)上面两个表格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2)出示课件3、尝试作图,加深体验。(1)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课件展示)(2)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三、班级展示(1)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2)通过折线统计图呢?(3)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四、强化梳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达标检测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2、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六、板书设计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教学反思:\n师范附小“博雅和乐”教育“121”课堂教学教案课题:回顾与整理——总复习P115-12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2、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n师:在前面,我们通过解决三类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了小数乘、除法有关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进行解决。这个星期天,老师去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信息。(出示如下统计表)商品名称单位单价(元)鸡蛋千克6.44带鱼千克10.60话梅袋2.40椰汁听3.20奶糖千克16.80优酸乳盒2.50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有关分数乘、除法的问题,学生从中自选一个问题解答。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订正,在交流算法的同时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卖2.6千克鸡蛋需要多少钱?6.44×2.6≈16.74(元)2.25元能买几千克带鱼?25÷10.6≈2.36(元)……师:我们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小数乘、除法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你想到了有关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学生可能会想到:(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2)求积、商的近似值;(3)小数乘、除法的简便算法;\n(4)循环小数的知识;(5)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1)学生根据上面的复习,与小组的同学相互合作,整理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汇报时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3)关于本单元的知识,根据你的经验,你有哪些温馨的提示?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一)争当小法官。1..一个数的1.02倍比原来的数要大。( )2. 4.74×1.5的积是三位小数。()3. 8.是循环小数。()4. 1-0.2÷1-0.2=1。()5. 2.5×(40+4)=2.5×40+4。() (二)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0.68×0.5○0.6848.5÷16○48.50.25×3.6○3.632.4÷0.45○32.40.99×1○0.990.32÷0.8○0.32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三)仔细观察下面各式,你能巧算吗?12.5×5.7×0.8 9.32-3.1×0.1-4.322.5×[1÷(2.1-2.08)]3.6×2.3+3.6×7.7(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某班为庆祝“元旦”举行文艺会演,买了80个汽球装饰教室,共用去11.84远。平均每个汽球多少元?\n2.在庆祝“元旦”文艺会演中,某校还做了12套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1.9米,一共需布料多少米?(保留整数)3..根据开始的商品信息表,结合本单元的知识点,提出一些有关小数乘除法的问题并解决。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1)卖3盒千克奶糖和3盒优酸乳一共花多少钱?(2)用10元钱买2听椰汁,还剩多少钱?……四、全课总结、知情共融。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想说什么话?第二课时(复习简易方程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1.情境引入:①谈话:星期天,小明到姑妈的商店里去帮忙,可是粗心的他却把一些商品放乱了,你能帮他重新分开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课题出示:1、4×2=82、4x-1=73、x+3=184、8-2×3=25、m÷9=36、2x-1.5x=7(生可能会说分成两类:①④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②③⑤⑥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方程)②谈话:关于等式和方程你都了解那些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等式,方程的含义,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解,解方程,方程和等式的联系等。③同位互相说说这些概念的意义。师引导学生重点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师:你都学会了解哪些类型的方程?引导学生说出:\nX+a=b、x-a=b、ax+b=c、ax-b=c、ax=b、ax+bx=c、ax-bx=c几种类型。师:这些方程你都会解吗?怎样解?顺势复习等式的性质。再让学生解情境中的方程。2.情境继续引入,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有关知识师:商品经过同学们的分类已经整理好了,但是小明不小心把牙刷的单价弄污了,他想起早上李阿姨来买了一些东西。课件出示:李阿姨买了两条4.50元一条的毛巾,还买了三把相同的牙刷,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19.50元。你能帮小明算出每把牙刷多少钱吗?交流订正,如果学生是用方程算的,教师要适时请一个同学说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在找等量关系式上有什么小窍门吗?引导学生说出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谈话:本单元还学过了哪些类型的应用题?哪些用方程解方便?学生自由说。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谈话: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可真多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稍停)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整理一下,好吗?2.小组合作整理,教师参与其中并适时指导3.汇报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要求展示的小组说明整理的理由。(估计有的用树形网络图,有的用表格等等)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4.教师选几份形式新颖,重点突出的网络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网络图上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形象的语言说说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吗?老师引导完成下表:方程等式\n5.你还有哪些问题要提醒大家?(生可能会说解方程不要忘记写解,解应用题要先写解设等……)三师生总结,畅谈收获四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课件出示: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并说明理由(1)4+x(2)3+15=18(3)x÷5.2>17(4)10÷m=2(5)8y+5y=110(6)3x=122.看图列方程(略)3.解方程5x-7=28x-117=1396x-x=411.5+x=12.93x+7=28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材P128至12910到13题(2)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用方程解决比较方便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算一算第三课时(复习因数与倍数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在“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自然数朋友,今天还请到了其中的几位。多媒体出示:1、5、2、3、6师:看到这些你能想到本单元的哪些知识?(生可能会说我看到2就想到质数、偶数、倍数、因数;看到6就想到合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n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贴出概念卡。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些概念的意义,同位互相举例说一说。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1.谈话:这么多知识杂乱无序的放在一起,让人看着真不舒服,同学们说该怎么办呀?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整理的方法。2.师:这个建议好,请大家同位讨论一下这些概念间的联系,然后独立地分类整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好吗?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参与其中,个别指导。3.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出本组的最佳整理成果。4.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成果展示给大家?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形成知识网。师:这组同学找到了这么多的联系,我们看看还有没有没找到的呀?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整理方法?(其他小组交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清楚便捷的网络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些概念也连成一个网络图啊?找学生边摆边说。师:经过梳理,我们把这些知识整理成一棵知识树,看着这棵知识树你能想到什么?再一次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内化,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教育。师:对,只有牢固掌握乘法算式、因数、倍数等知识,才能使这棵知识树根深叶茂。5.谈话三.评价鼓励,总结深化这节课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和自己的主动探索整理出了有个性的知识网络,获得了许多知识,真了不起,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惑吗?四综合运用全面提高1.在1-20这些数中,奇数有()偶数有()\n师:20个数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吗?再多写一些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在1-20这些数中,质数有(),合数有(),20个数都找到自己的家了吗?还有几?你发现了什么?师完善板书内容。2.判断;(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3)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4)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的因数大(5)12分解质因数是:12=1×2×2×33.下面各数哪些是与众不同的?3、2、5、1、9、7、4(如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2是最小的质数……)4.游戏:拿出学籍号卡片,一生说,另一生猜。(如我的学籍号是六位数最高位上是最小的质数……)5.拓展题:一个自然数47□,如果是2的倍数,□里可以填()如果是5的倍数,□里可以填()如果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第四课时(复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1.典型引路师(出示学校花坛图):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花坛里栽种上不同品种的花,你能分别计算出各种花的栽种面积吗?(单位:米)学生集体交流,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知识,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n2.回顾旧知师(课件出示三种图形):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怎样用字母表示?学生抢答公式。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内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演示一下推导过程,好吗?学生分6人小组进行演示推导,回顾整理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师巡回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推导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师:刚才大家分小组演示了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你们小组能根据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选用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吗?学生小组内先交流自己的收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展示设想。师: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好吗?小组汇报,小组长结合图形关系图进行讲解演示,进行知识梳理,从不同的角度交流汇报所得的收获。汇报后选取几份较好的图形关系图贴在黑板上。师: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形关系图,回想一下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结合图形关系图,分析比较各种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交流各自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转化的方法)师小结:通常情况下我们要探究一个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般是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这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所以说,转化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希望同学们能逐渐掌握这种方法。(课件演示)\n图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三角形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梯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大家整理过的这些知识来做一些练习。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4203.82.2206075065202.哪种说法正确?(单位:分米)41065A.三角形的面积最大B.梯形的面积最大25米21米C.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大D.三种图形的面积一样大3.右图示一块樱桃地,平均每棵樱桃树占地9平方米。这块地大约可种多少棵樱桃数?35米4.出示学校花坛图: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计算出各种花的栽种面积好吗?如果每栽1平方米花大约需要30元钱,那么栽满花坛这些花共需多少元钱?\n(小组合作分工计算,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组交流汇报大约要花16500元。师:16500元!这一笔钱足够一个同学上完小学,面对这一笔钱,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借机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珍惜校园的各种文化环境建设等思想品德教育。5.拓展延伸,课本第131页第一题。学生交流思路解法。四、谈收获学生交流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对转化思想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教师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运用转化思想整理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理清了知识的脉络,加深了对各种图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转化的思想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五、作业设计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为我们的操场设计一套最佳的美化方案,画出平面设计图,并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及招标底价,准备下一节课的模拟招标活动。第五课时(复习有关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有个魔术师正在表演图形魔术,想看吗?(课件出示五环旗、莲荷旗标志等)。请同学们边看表演边观察:这些图形是通过什么方法变出漂亮图案的?哪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交流回答。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谈话:前面我们学了许多有关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n学生自由回顾,小组交流,师参与其中。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汇报,师引导学生补充、充实、梳理成二大板块。(一)板块一:平面图形对称,包括哪些部分?1.轴对称图形(1)学生交流判断方法,重点强调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两边完全重合。(2)学生交流画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重点强调:找线段端点,画相应的对称点。(3)常见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条数。生独立完成师设计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师组织全班交流。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等腰三角形靠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对称轴条数2.镜面对称重点强调:物像左右相反(二)板块二:图形移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谈话:你认为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形有什么联系?重点是位置变,方向不变。谈话:谁想交流一下平移图形的方法?重点强调:找端点,先将端点移动。谈话:你认为图形旋转后有什么变化?方法是什么?重点指出:旋转后方向变,位置不变。方法是先确定点,再确定方向、角度和基准边。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谈话:同学们,我们头脑中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光说不练非好汉,老师想考考你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敢接受挑战吗?1.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对称图形的有几条对称轴?\n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明判断理由。2.火眼金睛辨对错。(1)圆只有一条对称轴。()(2)长方形有4条对称轴()(3)只要图形两边一样,图形都改变方向。()(4)平移和旋转一样,图形都改变方向。()(5)半圆不是轴对称图形。()3.做综合练习130页第16题。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方法。4.拓展应用:请同学们利用本单元知识,为20XX年奥运会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四、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能谈谈自己、老师或同学本节课的表现及收获吗?第六课时(复习有关统计的有关知识)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休息日你们都喜欢干什么?(课件出示:四年级二班课余爱好统计表)项目体育运动跳舞看书看电视学乐器人数2056303请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并说明理由学生交流,重点说明选用的理由。二、合作整理,知识构建。谈话:在这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完成手中表格。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补充、充实、梳理成如下知识体系。\n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选用依据。类型特点选用依据条形统计图只反映数量多少主要反映数量多少折线统计图①反映数量多少②反映数量增减变化平方根反映数量增减变化2.折线统计图画法?先描点再连线。3.分析统计图,获取信息,推测变化趋势。关键是分析方法。三、综合应用,全面提高。1.火眼金睛辨对错。(1)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2)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但看不出多少。()(3)条形统计图也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学生交流时重点说明理由。2.完成教科书130页17题。3.完成教科书132页4题。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理由,分析统计图获得信息。四、课堂小结: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这节课你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回顾与整理——总复习